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电影“航母”搏击市场的气势与力度

2011年02月23日 16:5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车墩影视基地外景

  2009年,国有电影企业的改制已基本完成。站在新的起点上,国有电影企业在寻求着新的发展模式与规律。在当下,国有电影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目前,国有电影企业的“航母”中影集团与国有电影企业的重镇上影集团已在积极酝酿上市,显示了国有电影企业向市场化迈进的重要举措。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在与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中,面对诸多遗留问题的困扰,国有电影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艰难的跋涉与探寻中。

电影“航母”搏击市场的气势与力度

——兼顾多元价值的国有电影企业的改革深化与发展

  国有电影企业支撑着国内电影的票房,建构着重要的电影文化现象,开拓着国产电影的国际市场。

  电影“航母”的实力与困境

  实际上,国有电影企业从2002年开始进行转制、改革以来(中影集团公司1999年就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组建运营),即在探索面对市场谋求发展的措施与思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中影集团、上影集团、长影集团等大型国有电影企业,以及宁夏电影集团、广西厂等小型国有电影企业,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让人看到了它们前进中的目标与活力。以这些企业为代表的国有电影企业,支撑着国内电影的票房,建构着重要的电影文化现象,开拓着国产电影的国际市场。中国电影的品质、品格,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要靠国有电影企业来书写与确立。以2009年的影片情况为例,国有制片单位出品影片39部,占获得公映许可的国产片的10.5%;民营制片单位出品180部,占获得公映许可的国产片的51%。但是,占据票房前10位的影片中有5部为中影集团出品,分别是第一位《建国大业》、第二位《赤壁》、第六位《南京!南京!》、第九位《疯狂的赛车》、第十位《大内密探灵灵狗》。其中,《建国大业》刷新了当年中国市场票房纪录,创造了单片超过4亿元的不凡业绩。显然,国有电影企业是以影片的质量为自己赢得市场份额、社会效益与行业声誉。当然,这仅仅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企业规模与基础而言,国有电影企业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像国有电影企业的“航母”中影集团,在1999年2月成立时,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是以影视产业为依托、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大型电影集团,总资产28亿元。再比如,长影集团的前身长春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广西电影制片厂则因出品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影片,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发源地。尽管国有电影企业具有一定的电影文化与经济基础,但在改制前都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面对市场与进一步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包袱”。比如,机构重组改制后部分职工的退养问题;如何发掘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有效恢复主业生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影片制作如何走市场化道路;如何发挥传统的特色,寻找新的突破点;等等。面对新的形势,国有电影企业都在寻找与确立自己新的生存路径,规划新的蓝图。

  各个国有电影企业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原有优势或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制定了发展的新思路。

  电影“航母”的多元发展与多种经营

  当下,各个国有电影企业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原有优势或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制定了发展的新思路。比如,中影集团作为最具规模的国有电影企业,在制片的规模数量、对外合作拍片、吸引业外资本、建立院线、建设制作基地等方面均有大手笔。2008年落成的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影视前后期制作基地。近3年来,中影集团影院投资进入了快速扩张期,旗下已拥有34家控股影院,未来3年,中影影院投资公司将加大投资力度,进入每年开业15至20家的扩张期,让中影集团“内容为王、终端制胜”的产业链日臻完善。此外,在跨媒体平台和新媒体产业链上,中影集团也有战略层面上的部署。在社会影响力上,中影集团推出“中影集团,电影惠民”的公益活动,2009年向全国26个省市、70多条数字电影院线捐赠30万场农村电影放映场次,又为云南带去10000场数字电影,丰富了地方人民的文化生活,有效带动了区域电影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国有电影企业“航母”发展的力度、实力与气魄。

  上影集团注重完善电影产业链,打造现代影业集团,形成“4+1”板块的发展框架。第一板块是多片种的制片体系,包括主旋律影片、商业大片与艺术影片,对曾有过辉煌历史的上海动画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与精品开发产品延伸线;第二板块是跨区域的市场体系,加强影院的建设与经营;第三板块是具有先进水准的基础服务体系,建造车墩影视基地、“老上海”影视娱乐基地、后期制作园区;第四板块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媒体传播体系;此外,还要开拓影视相关产业,形成涵盖布景制作、美术设计、广告制作推广、酒店经营在内的产业群体。

  长影集团确立“壮大主业,多元经营,以副养主,延伸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这是我国首次为农村题材电影专门设立的创作生产基地。2008年,在财政部、广电总局和吉林省政府的支持下,总额为1亿元的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也正式启动。在抓主业的同时,长影集团还加大了电影旅游业的开发,创建了亚洲首家电影主题公园——具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长影世纪城,以及长影电影博物馆。“以电影带动旅游,以旅游推动电影”,成为长影二次创业的新起点,确立了“主业创品牌,产业谋发展”的战略,以相关产业反哺主业。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国有电影企业的整体发展模式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首先,国有电影企业会获得一定的政府与政策支持,有利于它们的制度转换,为进一步发展赢得空间。像肩负引领中国电影企业全面升级与行业基础建设重任的中影集团,享有的政策倾斜度高于任何一家地方国有电影企业;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长影集团,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吉林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得总额为1亿元的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长影世纪城也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各方面资源,才得以建成。显然,国有电影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扶持的。其次,国有电影企业都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之上,积极寻求与转化新的发展资源与空间,以副养主、完善产业链、突出优势特色,以谋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像影视拍摄基地、主题公园等是以“电影文化”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临街综合楼、酒店等则是灵活经营、多种开发;数字制作基地、电影频道、院线建设则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这些都是为影片的制作、主业的壮大而进行的可行性探索,在积累资金的同时,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也获得了一种有机的联系与发展。国有电影企业从转制前的单一制作单位向现代企业的转换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开阔发展思路,转换经营模式与管理制度。国有电影企业打破传统国有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以“合拍”、“单元制作项目”、“分公司”等方式,灵活掌控人力、资金,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升了战斗力。第四,国有电影企业都在根据自己的基础与特点,寻求一定的文化定位,像长影集团的“农村题材”、上影集团的“海派风格”与“国际合作基础”、广西厂的“少数民族题材”和“文艺探索片”、宁夏集团的“魔幻题材”等。也正是凭借这些优势或特点,国有电影企业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社会资金、获得政府的支持,也才能为自己企业的“出品”标志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

  如何使主旋律影片市场化,国有电影企业的一些创作创意匠心独具;在商业片的制作上,国有电影企业积累了经验;在艺术影片的制作上加大投入,获得多元化生存与发展。

  电影“航母”的市场摸索

  国有电影企业的繁荣与发展,最终要靠影片的实力来说话。企业的制片策略和制片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近些年来,国有电影企业通过一定的市场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应。

  首先,在主旋律影片制作上,注重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已成为创作的自觉,并且,如何使主旋律影片市场化,国有电影企业的一些创作创意可见其匠心独具。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影片就已经开始了贴近受众欣赏口味的艺术探索,无论是借鉴类型元素而拍摄的《冲出亚马逊》《冲天飞豹》《紧急迫降》等,还是“主旋律影片叙事伦理化、亲情化”的《离开雷锋的日子》《生死抉择》《孔繁森》等,各个出品方在主旋律影片的制片策略上都会有所考虑,这为近些年主旋律影片的制作与发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国有电影企业特殊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定位,使其必然要肩负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献礼片”、“英模题材”必然还是国有电影企业的“必修课”。像近年来赢得好评的《任长霞》(长影集团)、《张思德》(中影集团)、《天安门》(中影集团)、《建国大业》(中影集团)等,都是国有电影企业的出品。特别是2009年中影集团出品的《建国大业》,可以说将这种探索与创意做到了一种极致。影片是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献礼片”,但是它的制作却打破了常规,成为“用商业模式运作主旋律”的崭新的、也几乎是不可复制的范本。史无前例地运用明星(李连杰、章子怡、许晴、赵薇等172位明星扮演历史人物)、名导(韩三平、陈凯歌、冯小刚、黄建新),形成庞大的、可观的阵容,在放映宣传方面进行轰炸式宣传,使影片未映先热,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影片票房达到了4.15亿元,观影人次1301万人,都高居当时国产影片榜首,成为国产影片当之无愧的“重磅炸弹”。以《建国大业》为运作模本,中影集团的《建党伟业》继续走大牌导演与明星演员的豪华阵容,以“集体”的力量来打造主旋律影片的商业价值。以时代精神弘扬人间正气,体现国家意志、文化精神,是主旋律影片始终如一的内核,而面对市场时,建立市场意识,为影片灌注恰当的商业因素,构成吸引观众的元素,使主流价值与商业诉求获得和谐统一;积极寻找与搭建相应的市场运作平台——正是使主旋律影片市场化的制片策略。在这一方面,国有电影企业一直在探索,并已作出了贡献。

  其次,在商业片的制作上,国有电影企业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应。中影集团除重点影片外,制片方向主要就集中在“商业类型片”上,并且,企业有资金可以投资与运作多部商业大片,并能够与港台及海外建立制作与销售渠道,显示了国家级电影企业的分量。但是,显然国有电影企业在面对“商业大片”这个制作概念、制作模式与赢利渠道时,还显得不能达到全面开花与均衡发展的效果,目前的局面几乎是中影集团等少数国有电影企业“一枝独秀”,在项目选择、资金运作、后期发行等方面,国有电影企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成熟。

  第三,在艺术影片的制作上,国有电影企业依然坚持着探索与前行。比如,广西厂出品的《碧罗雪山》就在2010年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4项大奖。另外,上影集团拍摄了《世界》《三峡好人》《24城记》等艺术影片,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合理运作,使这些影片获得了赢利。长影拍摄的《十三棵泡桐》,获得19届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耳朵大有福》获得第11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中影集团则设立了“青年导演计划”,鼓励青年导演拍摄包括艺术片在内的优秀影片。可以说,对于艺术影片品质的探索,是电影不能放弃的理想与追求。各个国有电影企业,在艺术影片上加大投入,不仅可以通过获奖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增强自信心,更是提升企业文化内涵、使企业获得多元化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策略。

  以国企“航母”的实力聚集与号召名导、明星,融资有实力、投资有眼力,形成了面向市场搏击风浪的气势与力度。

  电影“航母”的战略部署

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外景

  2010年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电影企业要增强两个核心竞争力:市场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提出要培育“主业突出、品牌名优、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可以说,锻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是国有电影企业适应市场、体现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

  在愈发成熟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各个电影企业都会突出特色,强调品牌。对有一定地域文化特性,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有一定优良传统精神的国有电影企业而言,如何坚持特色、发挥优势、锻造品牌,是其努力的方向和需要规划的课题之一。

  中影集团拥有得天独厚的政策、资金、人才与设备优势,通过一定的探索与积累,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主旋律影片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特质,实现了制片板块大规模的赢利,创造了符合中影“国家队”身份的形象。《横空出世》《云水谣》《张思德》《建国大业》等影片力求故事好看、情感动人,将思想的高度与艺术的含量有机融合,使影片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在主旋律影片创作上,如果没有获得良好的传播效应,就体现不出品牌所拥有的力量。在这方面,中影集团出品的优秀主旋律影片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此外,中影集团还推出“青年导演计划”及“作家电影”,出品了《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影片。在商业片的制作上,《无极》《梅兰芳》《功夫》《投名状》《长江七号》《赤壁》《南京!南京!》等,题材广泛多样,以国企“航母”的实力聚集与号召名导、明星,融资有实力、投资有眼力,形成了面向市场搏击风浪的气势与力度。以上,都是中影集团品牌打造的内容,对国内电影文化、市场走势与节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波助澜和引领的作用。

  而从多方位、多角度与国外电影企业合作,并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则是上影集团的特色:2003年携手美国华纳建设国内首家合资影院;2005年合拍《伯爵夫人》,首次实现海外版权分成;2010年6月,宣布与法国特艺联手开发影视制作技术,致力于市场、制片之外的又一大企业板块建设。在影片制作上,中国电影与美国NBA篮球协会合作,将推出影片《神奇Amazing》,旨在打造《大灌篮》之后的又一体育题材商业巨作。而影片《雪花与秘扇》,也是和美国新闻集团合作,将于今年推出。这些制片方式都将凸显上影集团的特色与品牌,为其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影业集团增加分数。

  深度思考

  对照近几年来国有电影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可以看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每一个国有电影企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都要面对与解决的课题。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探索具有特色的生存、发展道路,是国有电影企业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锻造精品力作、赢得市场效益与社会美誉,是国有电影企业制作每一部影片努力追求的方向。而要锻造精品力作,离不开对市场的研究、对特色与品牌的挖掘、树立,也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察,更离不开对艺术的执著与坚守。可贵的是,通过近年来国有电影企业出品的影片可以看出,在市场激烈的博弈与竞争中,很多国有电影企业都在智慧地生存并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令人看到了充满希望的美好前景。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国有电影企业同样责无旁贷。而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电影必然面临着“走出去”的问题。只有中国风格鲜明的作品才能深入本民族大众的心灵,才能传播与宣扬中华文化,才能构建起中国品牌;也只有有了自己的品牌,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才能有一定的竞争力和认知度,才能为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除此之外,国有电影企业所具有的良好的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宽广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都使其可以更多更好地肩负“文化使者”的重任。

  国有电影企业在艰难跋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突破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体制机制上的,也有观念上的。以自身的经营特色兼顾多元价值,是国有电影企业当下与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趋势与使命。而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国有电影企业必须成为一个个“智者”,才能认清市场形势,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做出有成效的企业行为,并藉此获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吕益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