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科学?”这个耸人听闻的说法或许会让大人们感到莫名其妙;但是孩子们却会为之兴奋地尖叫。7年前,英国的大型科普书《可怕的科学》被引进国内时广受好评;去年,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再度出版此书,又受到追捧;如今,这套图书已拥有为数众多的小“粉丝”,一些科学家也对这套书爱不释手,谈论起来眉飞色舞。
对于陷入低迷之中的本土少儿科普书来说,这样的外国对手也许真的很“可怕”。
科学原来可以很好玩
《可怕的科学》可怕吗?来自江西省南昌市的三年级小学生刘佳觉得,这套书确实“非常可怕”。她在读后感里说,这套书教会了她如何亲手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鲜血”:“只用了水、食用色素、糖浆、面粉这些简单材料就做出了‘鲜血’,红通通的,看起来还真有点儿吓人。”虽说自己被吓了一跳,但她从此明白了血液的组成成分。
类似的简单又好玩的小游戏,让刘佳和她的伙伴们惊奇不已:“拿土豆、气球、直尺和白纸,就能了解许多科学定律;用大碗、保鲜膜就能模拟出地震;用水、碗和镜子还能制造美丽的彩虹。”
《可怕的科学》不仅“吓坏”了小读者,也吸引了很多大读者。68岁的王渝生是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也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和科学教育专家,这位“科学老顽童”也是这套书的忠实读者:“我一看书名就喜欢。”他谈到了书中一个令他佩服不已的细节:“关于纳米知识的讲述,作者说1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的万分之一。我是学数学的,但从没想过用这个比方给孩子们讲纳米。”
“韩流”刮进科普市场
在国内少儿科普图书市场里,“可怕”的进口书已经抢占了绝对优势。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最新统计,2010年,少儿科普分类畅销书前10名中,引进版一共占据7个席位。而在此类图书销量排行的前100名中,引进版图书的上榜比例占到七成;其中,韩国的引进版图书占多数,有43个品种上榜。可是国内原创图书却只有29个品种入榜。
上榜的韩国科普书中,最成功的是一套名为“我的第一套/本××漫画书”的系列图书。其实这套书早在2005年便被引进上市,但其后一直有新品陆续跟进,开发了多个全新系列,品种越来越庞大,因此能够在市场上持续热销。这套书的成功秘诀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把科学知识画成了漫画,可读起来就要比单纯讲道理的国内科普书轻松许多。
十大畅销书,三本《昆虫记》
尽管引进版少儿科普书看似很火热,但在少儿畅销书的大板块中,与文学类和卡通类图书相比,科普书还是明显遭受了冷遇。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少儿畅销书排行榜前100名中,文学类图书占据78个席位,卡通类图书有19个品种上榜,科普类图书却只占得1席。
科普类畅销书明显有些老化。去年的少儿科普类畅销书前10名中,法布尔的经典名著《昆虫记》居然有3个不同版本上榜,而这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作品了。
“上世纪90年代,科普书曾是少儿书第一大市场。在全民读科普的时代,《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甚至是作为工具书来购买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郑重分析说,从2000年以来,这种阅读趋势发生了变化,在学生课外必读书目中,中外文学图书占了最大比例;而哈利·波特系列、鸡皮疙瘩系列等,也开始成为少儿畅销书市场的主流。“2000年后,人文阅读压倒了知识性阅读。这也是科普阅读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土科普书写作理念需改变
在科普书市场并不景气的背景下,本土科普书更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
王渝生认为,在国内,人们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科学是多么高尚,多么神圣,多么值得学习。在他看来,和《可怕的科学》这类引进版图书相比,本土科普书最需要改变的是写作理念。“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教育理念,还是专家学者摆着一副好为人师的面孔,这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教育,自然不会得到读者的喜欢。”
同样需要改变的还有少儿科普书的作者队伍。王渝生说,“这些作者不能光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行了,他们还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其知识要广博精深,还要深入浅出;需要作者动用身边的例子来告诉读者科学道理。”他尖锐地指出,缺人文、缺趣味、缺互动,是目前本土少儿科普书面临的最大困境。
引进版科普书已经改变了小读者们的口味,或许也将影响本土的原创作者们。郑重分析说,随着引进版图书的走红,市场杠杆也会发挥作用,吸引本土作者转型到科普创作中,原创科普书最终也会后来居上。他认为“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本报记者 路艳霞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