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2011年北京台春晚谈起:“春晚”亲民方可人

2011年02月25日 15:2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北京电视台春晚系列活动已不再简简单单是一场春晚盛宴,可谓是一场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型电视及网络综艺文化活动。从春节前持续到现在,已经形成很多观众热议的话题,而且被业内专家定为“发现美好、传播价值的使者”。由此,不由得让人产生对于新时期下“大众传媒”的公共文化属性的思考。

  其实,作为当下百姓春节必须的文化消费,央视“春晚”的每年筹办不能不说劳心费力,从最初导演的定夺到最后节目的遴选,其中委屈的不乏大腕,但观众满意度却少有提高。其实,作为一台一统全国的电视晚会,任何一年的“春晚”还是有新奇之处的,之所以口碑不如预期,无非是这种带着仰望感的观赏形式,某种程度上拒绝了观众的参与,后者只是在除夕夜这个特定的时段“被观赏”而已。当大众的自我意识越加清晰,自我表达欲望愈加强烈的时候,春晚给他们的节目的殿堂感越强,被客体化了的观众的评审标准也就越苛刻,就像现在,已经很难有哪部电影可以再造万人空巷的景象了,所谓“众口难调”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众口难调”不是坏事,是社会逐渐宽容,个性化空间逐渐扩大的标志,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文化产品想深入民心,都需要与时俱进,具体说,就是要从“众口”上想办法。

  我一个朋友在一家大企业工作,年前为了开单位的“年会”,居然动用了专业的服装造型师。她告诉我,今年很多机关单位,都在正经八百地操办自己的“年会”,在总结工作的同时像模像样地准备一台节目,参与者的热情远远高于看“春晚”,而且在“年会”的前前后后,企业的凝聚力乃至企业文化都再一次被强化和塑造了。

  虽然这些“年会”的节目质量肯定不能和审查多次的“春晚”相比,但这个时候观众的评价标准已经改变了,不仅因为包含了亲情,友情而变得宽容,还因为延续了平时的生活和工作,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会觉得更加有趣,享受置身其中的感受,而这,恰恰是殿堂感浓重的“春晚”不能比的。各电视台定位越发细致的“春晚”,比如“民工春晚”“北漂春晚”,其实都是在尽量摆脱“春晚”这一文化产品的殿堂感,使之平民化,而这,也是“春晚”办到现在最该转型的地方。

  “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分化在晚近已经趋势明显,平面媒体的竞争力之所以让位给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除了信息更新速度不如前者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者与受众的互动性,受众的参与程度更高,更快,更能成就“海选”之类全民参与的文化事件,这种事件也最能助推媒体自身的影响。如何能利用电视网络媒体的这种先天优势,充分发挥“大众传媒” 所包含的“大众”概念,则是考验一个媒体能否在竞争中胜出,能否获得公众首肯的关键,今年谈及“春晚”时有一句流行语:“春晚E起来”,就是这种转型的一例,这个创意是聪明的,他们借助电视和网络的普及方式,给了每张“难调”的“众口” 一个表达话语的机会。

  所谓“大众传媒”的真实含义,不仅仅是影响大众,还包括贴近大众,包括在文化产品形成的初期就有大众的参与,而这,常常是传媒人忽略的,观众的冷淡反应就是这种忽略的“回报”。从几年前声势浩大的“海选”,到去年火爆的“达人秀”,再到北京电视台的“网络春晚”,之所以成为被关注的文化现象,就是因为他们走出了殿堂,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留给想要参与的民众,让大众有“过五关斩六将”的竞争和胜出的机会,成全大众“我是大明星”“我要上春晚”的梦想,而这才是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大众传媒”所应承载的价值。张明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