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编剧麦家
“镜头摇入内心的难度,难于蜀道”
孙小宁
孙: 电视剧《风语》第一轮播完了,不知你有没有连续观看。对于观众对前面剧情的不满有没有心理准备?看过你的小说《风语1》,我自己倒是有些心理准备,因为你这次的小说和以前不一样。人物、线索本就多,需要笔墨先把架子搭起。但我仍然觉得,电视剧的前面,成了陈家鹄的言情戏,并不好看。刘江希望观众耐心,认为前面的铺垫是必要的。你也这样认为吗?
麦:观众好像反映还不错吧。但是,老实说我自己对此剧并不满意,问题不在导演身上,在制片人,制片人将我的剧本自作主张改了不少,刘江看的、拍的是已经改过的那稿。我觉得改得不好。
我之前说电视剧与小说的相同之处不超过20%,现在看来恐怕还要少。在我交给主创方的剧本里,我在陈家鹄和惠子之间的爱情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和力气,他们那赤诚、炽热的爱情被阴谋暗算得很惨淡。我希望通过大量对人心世道的丈量,对人物命运的追问,对民族情感深层的发问来锻造一把走进人们内心的钥匙。坦白说,我认为电视剧最终保留下的只是一些表面上、情节化的东西,这样的遗憾固然与主创方对剧本的改动有关,但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则应该是与电视剧语言相对于文字语言苍白匮乏有关。镜头要摇入内心的难度难于蜀道。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目前我和刘江的观众群有很大一部分是谍战题材的忠实拥趸者,《风语》是“假谍战”,披着谍战的外衣的人物剧,这种转变大约可以理解为一个川菜厨师突然开始尝试做粤菜,习惯了川菜的食客难以接受实属正常。从这个意义之不满来说,我倒是早有心理准备。
孙:以前你的作品是先有小说,后有电视剧。但这次,显见着,小说的完成落在了电视剧后。电视剧与小说中,即使同一个人,身份、性格以及命运走向,都有同有异。真的是怕别人看了电视剧不再看你的小说而这样做呢?还是另一种写作上的尝试?不记得有谁说过,好的应该是唯一的。
麦:我记得上次访问我回答过这个问题,《风语》的小说我是在2009年9月完成的近六十万字的初稿,还没出书,电子稿就被影视公司买走了电视剧改编权。所以说电视剧在小说之前出来是不对的。我原本就有习惯,小说初稿写完后会放置一段时间再来改,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我至今没有一部长篇是一气呵成的,都是反反复复修正,改出来的。
“改”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打个比方,如果把人物个性和剧情放在天平两端,改就是将天平调到平衡的位置。但事实上哪里去找这么一个天平?只能不停地想,不断地揣摩,一点一点地调试。而这样的一点一点,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一个细节牵动上千甚至上万字。如今电视剧都已经播出了,小说还没有全部改完,老实说是在我的意料之内的。
“好的应该是唯一的”,这话要看是针对什么,在什么场合。作为一个中国人,至少在普遍状况下我觉得这是不成立的。所谓“天予弗取,反获其咎”,中国人的哲学离不开《易》,易就是变化,变化怎么能唯一?所以我才会有了一个小小的野心,一个故事写出两个不同属性的版本,《风语》就是我想实现这个愿望的试验田。如果确实只能是一个好,我相信好的肯定是小说,因为这完全是我个人控制的。
“我正经历作家转型所必经的阵痛”
孙:电视剧中,陆从骏的魅力大过陈家鹄,惠子和陈家鹄的爱情,在很多人眼里,不如陆从骏与秦海云这两个大反派。你怎么看待这些与你小说中的反差?似乎,小说中陆从骏是没有这样一个身世复杂的夫人的,还是这些会在第三部中写出?
麦:陆从骏老婆这个人物在小说和电视中是没剧情的,是后来改的人把她和姜姐合二为一的结果。我觉得这个修改的想法是对的,少一个人物对电视剧来说可以少一笔开支。再说,在小说里陈家鹄是第一主角,而电视剧中第一主角变成了陆从骏,导演应该是想通过增加秦海云这么一个人物来让陆从骏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饱满,客观说完成得很不错。同样道理,陈家鹄在剧中是第二主角,他和惠子的爱情故事因此被删改得面目全非,几乎只剩下了一点影子。尤其是黑室对惠子的处理,将我精心设计的机关给换成了几乎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剧情,让人深为不爽。
在我给他们的剧本中,陆从骏和老孙通过调查,其实是深知惠子不是间谍。但是,杜先生是黑室的主要责任人,他位高权重,高处不胜寒,害怕政敌说他将一个日鬼女婿安排进黑室这样的机要部门,授人口实,所以他给陆从骏下令:无论如何要拆散陈家鹄和惠子。
这个任务太难完成了,如果随随便便把惠子弄死或者送走,以陈家鹄的智商没有看不出来的道理,一旦被他看出来,还能指望陈家鹄给黑室卖命?他们只有让惠子犯错,没有错也得错。最后他们亲手策划执行了一场“冤假错案”,付出了侦听处处长牺牲的代价,才让陈家鹄相信惠子是间谍一说,答应与惠子离婚。我觉得这条线要拍出来会很震撼人的,但现在被拿掉了,不知是为什么。
孙:大概从惠子死之后,我开始觉得戏好看起来。而在陆从骏妻子死后,黑室的斗争颇有些像《风声》里捉内鬼那般惊心动魄了。很多人会觉得,这才是你擅长的。你会不会有些气馁:那么努力地往开写,可观众还是认你原来身上那个标签?
麦:我不认为我的努力收效甚微。正如我在第一个问题里回答的那样,现在关注《风语》的观众群绝大多数还是谍战剧的拥趸。这是一个作家转型所必然会经历的“阵痛”,我相信我只要把“往开写”做得够好,一定会吸引喜欢新领域题材的观众的认可。
当然,我也很清楚,当作品越自我,观众也许会减少,但到了今天,我如果再纯粹去为商业市场写作,我也会觉得很无趣。一个有文学野心的作家必然要面对这样的问题,问题不是关键,关键是选择。我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