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能滋养一个民族,使它更有激情更有活力,更富想象力更富创造力。但毋庸讳言,在世人都忙着挣钱养家,或有了钱还只想着钱生钱的时代,艺术的热脸贴上的却是现实的冷屁股。姓钱的恨不得取名叫钱多多,而不稀罕叫钱学森、钱钟书,不姓钱的取名则尽量往“钱途”上靠。虽然钱是必须的,穷而无钱可怜,但穷得只有钱则是可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文艺氛围浓厚,有笑话说天上掉下一块大石头,砸死五个人,有三个是诗人,但如今要是谁说自己是诗人,估计要让人当场喷饭或立马拿你当火星人看。
虽然现在商业氛围远远比艺术氛围浓厚,可是对真正的艺术,民众还是有热情的。上海美术馆是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3月5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观众的热情远超预期,截至当日16时闭馆,全天参观人数达到了12099人,创下了该馆历史最高纪录。有的观众清晨四五点即来排队,到上午10时,美术馆内人潮汹涌,而仍源源不断涌来的参观者在馆外围成了一条达三四百米的长龙,景象蔚为壮观。
表面看来,美术馆免费开放就爆棚,其要害在“免费”,不免费时可能门可罗雀,一免费就门庭若市。但像辽宁美术馆从2006年起就取消了门票,多的时候一年也举办展览30余次,画展现场的参观者却常常寥寥无几。免费,同样可能门庭冷落,此等尴尬估计很多城市都曾遭遇过。而像上海美术馆这样的爆棚景象,出现得并不多。
这次上海美术馆爆棚,与它着重准备的艺术大餐是林风眠、吴冠中的作品不无关系。这两位美术大师的共同点是融会中西方绘画手法,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出机杼,其价值在创新,其魅力在有个性。拿吴冠中先生来说,他强调“没有个性的价值等于零”,甚至一反传统,公开称“笔墨等于零”,因为在他看来,“美术美术,掌握‘术’容易,创造‘美’困难”,他还悟出艺术与科学的呼应关系是“比翼连理”,是相辅相成的。某种角度来说,艺术家注定是寂寞的,也是甘于寂寞的,他不应该被裹挟到现实的物欲洪流中去,才能保持他的独立性、批判性与创造力。虽然吴冠中的画作常被拍出天价,但他坚持不把自己最精彩的作品出售,而是选择捐给公立博物馆,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
现实当中,能像吴冠中先生这样保守艺术家“一片冰心”的人真是不多,很多所谓艺术家追求的与企业家并无二致。正因这样,老百姓才会普遍感觉艺术饥渴。艺术大师稀缺,真正的艺术稀缺,大师作品能免费与民众见面的机会更稀缺。所以能免费欣赏到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师作品时,上海美术馆就爆棚了。
美术馆、博物馆这样的场所理应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有益于文化方面的“共同富裕”,但若整体的艺术每况愈下,这“富裕”也无从谈起。洪信良 本报特约评论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