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二十四孝故事:鲁迅反感"郭巨埋儿"

2011年03月08日 10:11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栏目主持  方海征

  □主讲人  姚淦铭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著有《孝经智慧》、《大学智慧》等书。

  人物名片

  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为母埋儿》

  [汉]郭巨,字文举。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金上有字云:“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耀寒门。

  《为母埋儿》,又名《为母弃儿》等,讲述了孝子郭巨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第九则故事。不过对于这则故事,历史上也是褒贬不一。

  故事

  郭巨为母亲要舍弃儿子

  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或说是今山东长清县人,或说是隆虑(今河南林县)人,或说是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当年分家产的时候,他把家产都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守护着母亲。他年老的娘双目失明,生活贫困。而他的家里还有一个少妻和不满一月的幼儿。巨母非常宠爱幼孙,吃饭时自己舍不得吃完,让孙子吃。于是,郭巨与妻商量,要埋掉儿子保母亲,把家里的粮食都给母亲吃。

  是夜,夫妻忍痛抱着儿子走向村外的荒山上。这山上长满了锋利的茅草,天黑路陡,两人拉着茅草拼命往上爬,心里又急,爬到半山腰,双手已鲜血淋淋,把茅草都染红了。到了山冈,郭巨便开始挖坑。挖着,挖着,只见眼前一片金光闪闪,露出了一只金元宝。他俩深感老天保佑,将元宝拾起回家,不再挖坑了。郭巨当日赶到县城银楼去换银两,银楼老板见一个乡下人拿来一只十多两重的金元宝,心想一定是来路不明,不让他走,还把郭巨拉到县衙门。县太爷认为这件事不同一般,一定要查清事实。当即亲自审堂,叫郭巨如实招认。郭巨将事情经过一一禀告县老爷。县老爷看到这只元宝金光闪闪,看了又看,恨不得变为自己的。县老爷将这只金元宝底部的污泥抹去,发现上有“郭巨埋儿天赐金”七个字,吓得脸色煞白,这是上天之命哪个敢违抗?只得将金元宝还给郭巨。

  不久,县太爷将郭巨如何孝敬母亲和得金元宝的事,上京城向皇帝奏本,于是皇帝就封郭巨为孝子。可以当官。以后那座山也改名叫郭孝山。郭巨死后,人们就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孝子庙”。直到现在郭孝山所长的茅草有一片是红色的,据说就是郭巨夫妻俩的鲜血染红的。

  衍生

  孔子厚葬友人母亲

  历史上,晋朝干宝所著《搜神记》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内容与《内邱县志》大致相同,只是在郭巨的家庭上有不同之处。《搜神记》中说:“巨史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两千万,三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黄金一釜。”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巨家原来并非穷到要饭的地步,只是因为兄弟分家,他才贫穷下来。

  这则故事听上去有些荒诞,但是一个孝子的深情跃然纸上。当在孝敬母亲、关爱儿子的天平上只能倾斜一方的时候,他选择了做孝子,而舍弃了做慈父。此故事又重复地申说一个主旨,即行孝是会感动天地的,是会获得好报的;在挖地获得黄金一釜之后,既不用埋儿,又可以孝养老母,一个难题因孝而产生,也因孝而圆满解决。

  此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是对于今人未必没有启示。如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宝贝”,父母对孩子甚至做牛做马都可以,但是往往把年迈的双亲、包括夫妇双方的四位亲人冷落了。当然反过来也不能只是为了老人一头,而忽视孩子。因此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要寻找一种智慧来求其平衡:既对父母不失其孝,又对孩子不失其慈。这也是一道不易解的难题。

  郭巨埋儿养母的孝名名扬四海,家喻户晓,后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流传至今。孔子也有类似对母亲和对儿子天壤之别的故事,而且还是朋友的母亲。据记载,孔子独子死去,棺只有一层,有棺无椁。而其友母死后,孔子则送厚棺椁,有内外两层。

  遗迹

  孝堂山祠堂保存汉唐游人题记

  而山东省长清县的孝堂山相传是郭巨故里,据传“郭巨埋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孝堂山,其实是一座高约30米的土山,古代曾称作巫山。因为这里有一座石祠郭氏祠堂,即东汉孝子郭巨的墓祠,因而自南北朝以来,这座土山就著称于世,且山名因之更名为“孝堂山”。

  先看其祠堂结构,有关材料说:石祠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8米、进深2.13米,高2.63米,墙厚0.2米,全部用青石砌筑而成。屋顶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等形状,作单檐悬山顶式。前面正中置八角形石柱,高86厘米,上下端刻成斗形,与后墙间置跨度2.13米的三角石梁,负载着重达20多吨的屋顶,并将石祠分为东西两间。就祠内题记和画像风格判断,建筑年代约为公元一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之一。

  再看此中的文化层积,有关材料介绍:祠的各种建筑构件上雕刻有垂帐纹、菱纹等简朴的装饰,石壁和三角形石梁上还雕刻有精美的图画,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文星象以及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献俘、狩猎、庖厨、百戏等,十分丰富。雕刻手法多采用平地线刻法,风格劲利,在汉画像石中独具一格。

  祠内还保存着许多汉唐以来的游人题记,其中最早的是东汉永建四年和永康元年的两则题记。在石祠的山墙外侧,刻有北齐武平元年陇东王的《感孝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

  郭巨墓祠由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自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把它录入其著作《金石录》后,后人又多有著录。虽然有关建筑的确切年代仍是千古之谜,至今众说纷纭,但依然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另外,孝里镇曾举办“孝里镇十大孝子”评选,由此也可以说明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是如此绵绵不绝。

  评判

  鲁迅认为读《孝经》不能愚孝

  除了之前讲过的《戏彩娱亲》那则故事,鲁迅还十分反感《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并加以评判。他说:“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郭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

  鲁迅还曾谈到自己读了以后的那番感触:“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

  鲁迅还将自己的心境往深里叙说:“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鲁迅还说:“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这些都是很深刻的见解。

  鲁迅之评论让我们学到的智慧是,读《孝经》、《二十四孝》等,都应当具有“四不”之睿识:一是,不能“愚孝”,愚昧做孝子,不是真孝子。二是,不能“愚读”,不能愚昧地读《二十四孝》,还有如《孝经》等。三是,不能“愚信”,就是不加独立思考地相信所说的一切,甚至那些“孝感”的东西。四是,不要“愚传”,愚昧地不加辨析、不顺人情、不合时宜地宣传与传扬。

  延伸阅读

  郭居敬为《二十四孝》配诗

  《孝经》是经书,篇幅虽短小,但毕竟义理深邃,不易解读。这与百姓之间,特别是在过去文化知识不普及的时代,还是远远地隔离开了。

  《二十四孝》以及此前的《孝子传》等,其实就是用历史故事对《孝经》进行的案例解读,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化解这中间的隔阂,在广大的百姓中传播着生动的“天经地义”的孝的教化。一直到今天,《二十四孝》又重新出现在各地的新的石刻中,展示在现代人的绘画中,甚至精致地印刷在当代的邮票上。此种能动的教化智慧,值得今人深思与借鉴。

  《孝经》作为经部之书,地位很高,历史上还有不少皇帝亲自为它作注解,但是就与一般老百姓的距离来说,还是很远很远。老百姓更爱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孝子、孝女,以及孝的历史、道理、典型、故事,于是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孝子传》。除了正史以外,还有许多人热心于《孝子传》编纂,汉代刘向的《孝子传》,大概是最早出现的。后来晋代有陶潜、萧广济、师觉授、徐广等分别著有《孝子传》。唐代又有武则天时的《孝女传》等。明成祖颁行的《孝顺事实》里还收录了二百多位有孝行的人。清代茆沣林编纂《古孝子传》,刘青莲撰《古今孝友录》,李文耕有《古今孝友录》,李元青有《诸史孝友录》等等。

  元代出现了《二十四孝》,其实是对于此前历史上出现的《孝子传》、《孝女传》的继承与发展。《二十四孝》,确切的作者已经不太清楚,有三说:一是郭居敬;一是郭居业;一是郭居敬之弟弟郭守正。一般认为是元代郭居敬编纂。郭居敬,元代福建延平府尤溪县人。传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孝子,双亲去世的时候,哀伤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礼制的规定。他曾选择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并且为每一则故事配上一首诗,便于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

  日本影印的《二十四孝》是较早的抄本,留给今人一些重要的信息。在抄本的首页的下方,题有“延平尤溪郭居敬撰”,卷尾署有“岁嘉靖廿五己巳年刊”。有人认为,这个明代的刊本,距离今天已经有四个半世纪了,元代郭居敬的生活时代“至少应再比此早200年”,这样说来,《二十四孝》至今已经流传了五六百年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