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用文化产业提高文化民生的幸福指数

2011年03月09日 14: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文化民生,是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所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文化民生已迅速成为新的关键词,并随之成为热点词。其原因正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说:“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上看,人的福祉才是根本,而文化服务正是百姓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组成因子之一。在即将迈入“十二五”的时间节点上,“文化民生”这一重大议题更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化消费是 文化民生的基础

  “如果说公共文化服务是用来保障最基本的文化民生需求,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主要是为了改善与提高文化民生水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对记者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为了提供最基本的文化产品,而是提供多样、丰富和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从文化产业角度来讲,衡量文化民生的标准就是文化产品是否丰富,产品质量是否可信,因为只有丰富的高品质文化产品才能保证老百姓通过文化消费获得文化享受。”

  因此,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文化消费是文化民生的关键切入点。正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亚南对文化民生的产业定义所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需求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人民群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如何,可以体现民生的基本状况。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产出供给恰恰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主要部分,所以文化消费需求自然可以体现文化民生的基本状况。”

  据初步估算,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约为2.5%。2009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为7521.44亿元,人均文化消费为564.94元,与人均产值的比例值为2.21%。这中间的差额可以理解为公共文化服务部分。“在现行统计制度下,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样进入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计中,但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出却未能进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所以城乡居民消费统计中看不出公共文化投入产出的效果。这就是说,目前城乡文化消费统计数据主要对应于文化产业产出统计数据,因此说文化产业的产出供给支撑了文化民生消费的主要部分是有数据依据的。”王亚南告诉记者。这意味着,文化消费是目前保障文化民生的重要支柱。

  扩大文化消费 改善文化民生

  在文化建设领域,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需拉动文化内需,扩大文化消费,改善文化民生,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在增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之上。

  进入“十一五”以来,居民消费不振和加大储蓄倾向的出现,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极为不利,文化消费年度增幅在2006年至2008年间持续下滑,到2009年有了明显回升,比2008年增幅提高了5.7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采取大力拉动内需的策略,在保障文化民生、促进文化消费方面也产生了明显效果。”王亚南表示。

  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生产发展之间存在着必不可少的供需互动关系,文化消费需求才是文化生产发展的最终动力,追求文化“丰产丰收”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文化“丰衣足食”。为了更好地评估文化产业与文化民生的内在联系,王亚南进行了有关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的课题研究,立足于全国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测算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消费支柱。“以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来检验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

  王亚南向记者透露其即将发表的新一期“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中的数据:2009年全国城乡人均文化消费564.94元,占人均GDP的2.21%;同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约8400亿元,占GDP总量比重约2.5%。“如果这当中的比值对应关系短期内没有变化,那么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的比例值翻一倍达到4.42%,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GDP总量比重也将在目前基础上翻一倍达到5%,实现‘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这就要求2009年至2015年全国城乡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保持27.97%的年均增幅,而人均产值增长保持2000年至2009年的年均增幅。”

  文化民生要 行政和市场双保险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起航之年,这为改善文化民生提供了新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推动我国文化发展,除了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使之进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直接惠及民生,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破解文化消费需求的“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王亚南表示,“国内普通老百姓一遇危机便压缩‘非必需’的文化消费,加大积蓄储备,以应付今后也许更为紧要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覆盖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保障文化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文化消费直补,弥合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具体到相关文化产业领域中,如影视产业,“虽然目前的影视产品越来越丰富,总体上来讲在接近老百姓的需求,但在多样性上还有不足,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尹鸿表示:“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文化民生,应该更多地让民成为主角。虽然各地政府也都在大力推进改善文化民生,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在一些方面也产生了流于形式的现象。应该把市场的部分交给市场去做,政府需要做的,是规范文化消费市场,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比如在影视产业中,现在的影视产品中植入广告等过多,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进行规范,严禁文化产品中出现欺瞒违例的现象。同时适当向低收入人群实施一些票价优惠政策,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做一些民生举动。”

  此外,“很多人容易忽略的是,文化产业也是增加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有许多传统意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有助于就业。而就业是保障收入的基础,因此也是保障民生的关键。如果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增加就业的作用,国家应该放宽社会资本进入相关文化服务领域。现在民间资本从事具有公共文化服务性质的文化产业时,从注册、免税、运营等环节都存在诸多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表示。  本报记者  杨浩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