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城市“地标”中实体书店现状堪忧 急需政府扶持

2011年03月10日 15:46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眼下,全球的实体书店都在挣扎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也不例外。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共有国有书店网点11897处,供销社网点3200处,集个体零售网点108130处,而到2009年,国有书店网点减少为9953处,供销社网点减少为1636处,集个体零售网点减少为104269处,三类网点4年就分别下降了16.34%、48.88%和3.57%。近年,已经迁址的北京第三极书局因连续亏损,关门停业;重庆经典概念书城关门;去年开张仅几个月的季风书园上海徐家汇概念店关门大吉;上海博库进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公示的《第十批拟认定“特殊困难企业”名单》……实体书店的命运再次深深牵动人们的心。

  城市“地标”中实体书店现状堪忧

  让人担心的是,书店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变得面目模糊,会展中心、美术馆、博物馆、公园……在这波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地标已经没有了书店的立锥之地。

  更要命的是,在国家近期统筹的一些文化建设格局中同样没有出现书店的身影。前不久,文化部、财政部出台政策,再度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的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相较于图书馆、博物馆,受众更为广泛、作用更为直接、服务基层群众更为便捷的实体书店此刻正遭遇“灭顶”危机,却关注不够。尽管政府一贯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计委、建设部等部门就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于出版发行业的支持,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大力推动的“农家书屋”及“社区图书室”的建设,使得公益性图书展示渠道快速发展,但对于书业经营性发行渠道的扶持还任重道远。

  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统计数字则更加让人心情沉重——10年来,全国近50%的民营实体书店关张,且这一趋势还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纸质图书读者的日渐减少这一持续影响因素外,去年以来,北京京东商城开卖图书造成的新一波网络书店折扣战让传统书店进一步陷入被动、接二连三的房地产调控带来的房租大涨,多重夹击下,传统书店的经营者们正陷入空前的焦灼状态。生死攸关的时刻,不少两会代表、委员及业界同仁疾呼,不能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传统实体书店一个个倒下!

  实体书店急需政府扶持

  实际上,传统书店尤其是中小书店的生存窘境早已不是最近的事情。两会前夕,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向记者发来《建议政府扶持传统书店及纸质书业的提案》邮件,这份沉甸甸的提案针对传统书店困境中的政府作为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道出无数书业人的心声。张抗抗和她的智囊团(不少出版圈的高层人士)在提案中直指造成这一现象的三个原因:其一,一些地方政府对传统书店的发展持相对消极的态度:认为电子出版业替代传统出版是未来趋势,放松了鼓励图书渠道建设的做法;其二,一些国营新华书店完成了连锁模式改造后,市场化动力不足,发展方向不明;其三,民营书业渠道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在网络书店的巨大冲击下,很多都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路径。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前段时间去英国出差,路见某市区一公里范围内就有三五家书店,感叹不已:“我们还差得很远,就不进行建设了。连一些新华书店都准备转型不干了,多么可悲。”身为上游出版商的黎波深知渠道对于整个书业的意义,他强力呼吁,在渠道建设方面,政府给书店减免税收,在传统渠道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在把社区书店纳入社区建设规划中,并给予优惠政策,等等。

  另一方面,从税收上看,目前新华书店系统享受的政策比民营书店优惠得多,如针对县级新华书店及县以下网站免征增值税,中央给新华书店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转企改制时的免税政策等。民营书店除要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外,还需承受房租上涨的压力,也不享受返税优惠。

  大众书局图书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缪炳文认为,政府很有必要加强对传统实体书店,包括对民营实体书店的扶持。如让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书店在税收上享受与大型国有书店的同等待遇,免除或返还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据记者了解,政府扶持书店,尤其是中小书店的做法早已是全球惯例:法国政府不仅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而且还采用大型书店的税收“反哺”小书店的做法,以保证国家有足够的书店总量;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

  张抗抗表示,在国内,完全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牵头,出台政策对传统出版产业减免税赋。比如,对上游创作、中游发行、下游零售,均给予相关税赋政策倾斜。她建言减免全行业增值税,免除传统零售书店所得税。

  新华文轩零售连锁事业部总经理鄢振曦建议,随着二级城市的发展、新商圈的转移和成熟、文化消费的提升,建议政府将书城的建设纳入其文化中心或商圈配套的规划中,以起到各地文化地标建设的作用。但她并不认为政府扶持就是简单的拨款,“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应符合市场规律”。她更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的阅读风气,形成氛围,从而进一步改善实体书店大的经营环境。

  此外,在政策制定层面,有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应明确省市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分配上,实体书店所占比例;应设立针对优秀实体书店的定向扶持基金。

  渠道革命:实体书店的自救之路

  除了争取政府的支持,书业是否也应该开始积极寻找自救方式?而且,即使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传统书店就能高枕无忧了么?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公司董事长王亚非认为,政府扶持传统实体书店没有必要从“经营手段上进行干预”,“实体不行可以做网络”,“发行实体早已是企业,目前在市区中心地段的国有书店已经享受了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如果国家扶持的话,也应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大投入”。他觉得,在一些城市规划里面加入书店的布局可以考虑,但“书店不一定要在中心城区”,“超市、大型卖场、综合百货大厦,书店都可以存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同样认为,对于书店扶持与否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判断。如果传统书店在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业化上无法胜出,被市场淘汰,“就没有扶持的必要”。但倘若将书店纳入城市文化场所概念,书店不再只是“卖书”的地方,而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该予以关注和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也主张,在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政策性倾斜的同时,实体书店也应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挖潜,同时加入资本运作的手段,才能做强做大。

  网上书店、电子书、公立图书馆提供免费图书及数字内容是压垮中国实体书店的几座大山,但这些终究不是实体店走向窘境的关键因素。对新技术不敏感、对读者需求变化缺乏应对、对新的市场业态投入不足、对读者的服务意识不强,在这个本该反省自身战略的时刻,大多数实体书店仍然行动迟缓。因为他们认为,“目前至少还活着”,仅此一条就让部分书店处于盲目乐观中。尤其是有的国有书店,如此下去必将错过最佳的转型发展时机。

  文化大卖场、体验式的Mall成为不少渠道商最看好的业态整合路径之一。有书业人提出,传统书店必须在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向百货业、商超业不断学习,跳出传统书店死板的经营方式,书店也要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大众书局的缪炳文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百货的经营模式,并已被全国同行所接受。他们将自己目前的模式定位成“书业+百货+商业地产”。缪炳文希望今后能寻找到更多书店与文化的结合点,按计划有节奏地增加新店,重点关注在经济发达区域增设新店的机会。

  书店变成体验实体,为顾客提供立体的、多层次的购买体验正成为潮流。独立书店的代表北京万圣书园经理刘苏里和北京时尚廊经理许志强都曾公开表示,10年后,他们的店应该都还在!而存在的理由是:不断创新模式。不管店内新增经营咖啡、游戏或玩具,都要对自己的店明确定位。眼下,国外也有消息传来,独立书店老板们正在探索在线销售以及其他有利可图的副业。他们尝试把非图书的产品引入店来,比如语言类书店引入语言培训、艺术类书店引进手作班。

  刘苏里说,独立书店在市场冲击下,包括网络技术的冲击(不包括恶性的价格竞争),想要生存,就是把自己的特点做出来。“民营书店比拼的是专业程度,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否则在这个时代生存肯定会遇到问题。而选择专业化方向,是‘做不到头’的,新书不断出现,核心类别也需要延展。但如果没有自己本性的东西,没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用网络书店的冲击,难免就自生自灭了。”

  生存压力之下,面对新技术,书店经营者热情空前。正如昆明新知图书城总经理李勇所言,如今他们到了网络书店和网上阅读模式的冲击,正尝试性地开设网上书店,探索多元盈利模式。但问题也出现了。“在门店办得比较成功的签名售书,在网店却并不一定奏效”。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网店目前仍然以价格优势取胜,很多省级新华书店没有理顺与市县级店门店利益关系,实际连锁书店总部开设的网店不少都在单兵作战,物流、配送等成本居高不下,应该充分发挥市县门店就近供应的作用。(记者 孙珏 李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