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本是一个环保概念,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它却被文艺界政协委员运用到了文化发展领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委员纷纷表示,舞台艺术应走“低碳”发展之路。
浮华包装难掩内涵空洞
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庆典上,文化圈里必不可少的重头戏都会包括大型晚会、艺术展演、大制作歌舞剧等。舞台华丽自不必说,大平台、高科技、大场面也成为一种潮流,令无数导演趋之若鹜。一时间,仿佛只有“天价”舞美才能凸显气派。几年前,国内某剧团曾推出新版《红楼梦》,2万米的布料、3卡车的塑料泡沫、正宗红木明式家具、定制级的根雕摆设……这种豪华舞美令人咂舌,“就像月饼一样,包装得越来越精美,馅料却越来越劣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严厉地批评道。
在吴江看来,舞美崇尚宏大场面、演出采用人海战术是目前舞台演出领域狠刮浮华风的两种最突出表现,“10万元就能搞定的演出要花100万元,50人能撑台的偏用100人。其实很多院团没有足够多的专业演员,于是就去找群众演员来凑数。总想着用大场面吸引观众,实际上难掩艺术的空洞。”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濮存昕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舞台大制作之风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花几百万元买来的塑料泡沫、纤维板甚至很多道具演完后就被烧掉,难道不感到可惜吗?一些人所谓的‘大制作出精品’完全是一种谬论,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应当抵制。”
“感觉很震撼。”——这是很多观看过大制作的观众经常说起的一句话,然而视觉、听觉的震撼不能代表艺术作品的全部,有掌声、笑声、人气的地方并不一定是有精品的地方。在越来越“烧钱”的舞美面前,舞台艺术内涵的空洞也越来越凸显。“舞台设计确实是大手笔,花了国家那么多钱,可是音乐好听吗?故事内容打动人吗?心灵得到滋养了吗?”在聊起国内近期歌剧发展现状时,知名音乐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这样对记者说。“我国每年有那么多高规格的演出,可真正有几部体现‘一个时代标记’的作品留存于世?”在采访时,多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同样的担忧。
劲头要用在艺术本体上
艺术究竟是什么?是人如潮、歌如海、声如雷、舞如操吗?显然不是。浮华之风除了会影响艺术从业者精雕细作的创演心态,还会扭曲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最终带来恶性循环,影响院团发展和艺术进步。为此,多位委员强烈呼吁:舞台演出的劲头要用在表现艺术本体上。
“比如说我们演出京剧,一桌两椅就能表现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京剧的虚拟性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说到底,舞台演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拉近观众,给观众想象空间、调动他们的参与感才是成功的舞台表演。如果在京剧舞台上全摆上‘豪华阵容’,那还是京剧吗?以场面的震撼取代艺术对观众情感和认知的冲击显然是不正确的。”吴江如是说。
为什么美国好莱坞、百老汇那么轻易地征服了我们的观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分析说,不论好莱坞的影片、百老汇的剧目以何种形式和内容表现,总是能够一脉相承地表现其文化内涵,这种影响力是巨大的。“文化的根在于其精神性,不管是舞台演出还是其他品种,都要以艺术内涵取胜。而且每一种艺术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特征,这是最大的亮点。”
文艺不等于娱乐 需警惕虚假繁荣
“我一直反对用‘打造’一词作用于文化,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如是说。目前,国内很多传统文艺团体经费不足、发展不畅的问题不断被人们所提起,可与此同时,电视、晚会等文艺演出的场面又那么风风火火。这种情况被不少人形容为“虚假繁荣”。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一级演员阎维文忧心忡忡地提道:“一方面很多国家一级文艺团体面临经费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很多晚会动辄花费几百万元、上千万元,这是多大的浪费啊!”
当国人习惯了打开电视就能看到荧光棒、追星族等“快餐文化”时,文艺被无意间等同于了娱乐,对此,委员们疾呼“万万不可”。“挤眉弄眼博人一笑是娱乐,但娱乐不等于文艺。虚假繁荣有余、专业观众减少的现状亟待政府关注,亟须社会反思。”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