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的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姜昆、吕章申、龙瑞、尹力、韩红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图为冯骥才委员阐述自己的观点。本报记者 饶强摄
(记者周暹)“中国是东方的书香门第,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在昨天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回答记者有关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提问时十分肯定地说。
“文化人”背靠着五千年文化
冯委员特别提到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他说,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我觉得说到了文化的本质,国家的文化自觉非常重要。
“但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国家的文化自觉必须转成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我们国家的文化才有希望,社会的文明才能进步。”冯委员说,下一轮的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是要依靠我们的“文化人”,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知识分子,应该让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因为他们背靠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国是东方的书香门第,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
“文化人”要有文化“良心”
冯委员对当前“文化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剖析。他说,现在我们的社会确实比较浮躁,浮躁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分不开,也跟官员的政绩化分不开。官员的政绩化体现了官员的价值观,官员的价值观最容易影响全社会,如果官员做的一切事情都跟政绩挂钩,这个社会一定会浮躁起来。
“在这个时候,‘文化人’首先要冷静地思考,要永远有文化的‘良心’。”冯委员认为,只有创作者潜下心来,沉到艺术里,才能拿出真正的东西。
“文化产业化”是贬义词
冯委员说,这些年来,文化产业在国家的文化领域里是一个关键词。面对大众消费对象,服务性、经营性的行业就是文化产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
冯委员认为,文化产业加上一个“化”字,就成为一个贬义词,因为文化产业化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使文化的产业超越了它的界限,把不能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化。一旦产业化了就必须按照商业规律来操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目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反过来一定会伤害文化的追求,甚至伤害了文化的原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