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民间绝艺“猴加官”面临失传危险

2011年03月11日 09:02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民间绝艺“猴加官”面临失传危险
掌握“猴加官”技艺的,现在只有魏义民老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会“猴加官”技艺的 只剩这位老人了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绝艺“猴加官”面临失传危险

  85岁老艺人魏义民面向全国紧急招徒,“不收钱,只传技术”

  阅读提示

  85岁的魏义民老人,是全国唯一掌握“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老人拥有的这门技艺,先后入选郑州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有一个心愿:招几个徒弟,让“猴加官”传承下去。然而,多年来,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猴加官”是一门怎样的技艺?老人招徒遭遇了怎样的尴尬?昨天,记者走进郑州市管城区紫荆小区,采访了魏义民老人。 

  □记者 郭致远 文 首席记者 闫化庄 图

  探访  小工艺品做了七八千件

  昨天上午10时许,在郑州市紫荆山路紫荆小区入口处,记者见到了魏义民老人。老人说,一个月前,他病了,住了好长时间医院。尽管现在身体没了大问题,但是喉咙处时常有痰。春天来了,他想趁着好季节,赶紧把身体恢复了,“还有许多事没干呢”。

  老人的家非常简单,卧室、客厅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老人打开3个纸袋,三只神态迥异的公鸡,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们或觅食,或独立,或引吭高歌。从另外几个纸盒中,老人拿出来的工艺品造型分别是白菜、萝卜,白菜、萝卜上都趴着一只蛐蛐儿。

  “这些都是今年春节前做的,全是练手的活计。”魏义民说,身体状况允许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停止制作各种小工艺品。几十年来,做了有七八千件。这些小工艺品,全是用红胶泥制作,用的颜料是他特制的,可以永久保存。

  “它们就是‘猴加官’?”记者问。老人说:“那个玩意儿像红花,这些小东西算是绿叶。两者之间应该相互有个映衬。”

  揭秘  “猴加官”原是小猴戴脸谱

  魏义民老人打开两个盒子,15个不同的脸谱呈现在记者眼前,他说:“这就是做‘猴加官’用的东西。”

  说着,老人又从另外的盒子里拿出几只手掌大小的布艺猴子。他手持木棍和细线进行操作,只见形象逼真的小猴子,双手端着脸谱往头上戴。一扯一动,一个“猴加官”动作就算完成了。

  魏义民老人说,他祖籍南阳,14岁跟随师傅学习“猴加官”。据说,“猴加官”是民间艺人受戏剧启发而发明的。

  “猴与王侯的‘侯’谐音,再与脸谱官帽叠加起来,就成了‘猴加官’。”魏义民老人说,无论商人还是官员,都很乐意接受“猴加官”的祝福,“因为寓意吉祥、催人奋进啊。”

  管城区文化馆相关人士介绍,“猴加官”已经传了300多年,这项技艺到目前为止,仅剩魏义民老人一个人掌握。2008年4月,“猴加官”被评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又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心愿  想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艺

  魏义民老人说,他的3个孩子也学过这门技艺,但是都谈不上精通。“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不强求。”

  “我年纪不小了,很想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艺。”老人说,去年,曾有两个青年登门学习,不料学习几天后感到乏味,就走了。

  “我收徒弟就俩要求,第一不要‘三分钟热度’,要持之以恒;第二要耐得住寂寞,具有创作悟性。”老人说,学习者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脸谱绘画知识,才能掌握住其中的艺术精髓。“我希望我招收的徒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猴加官’加以发展,让它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眼光。”

  老人说,他招收的徒弟年龄要在40岁左右,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性别不限,地域不限,“不收钱,只传技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