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唱民族复兴英雄壮歌

2011年03月13日 08:5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浙江长城影视传媒集团和广东南方电视台制作出品的36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春节期间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杭州等地收视率超过了《新闻联播》,连续数日位居榜首;全国收看该剧的观众已突破6亿人次;网上热评不断,视频网站观众评分高达9.3分。一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拍摄制作的主旋律电视剧为何如此吸引人?针对这种文化现象,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专家座谈会,对该剧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进行探讨,为当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总结经验。以下是本报摘登的部分专家观点。——编者

  彰显史诗品格

  杨胜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这部电视剧以“两弹一星”为聚焦点,摄下了新中国在旧中国的废墟上站起来,并起步迅跑的身影,折射20年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大时代的记录。这部电视剧始终把“两弹一星”研制过程,同20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历史紧紧结合起来叙述。片中既反映了抗美援朝斗争、国民经济恢复等新中国发展的绚丽成就,也反映了其中的曲折和失误。

  电视剧是从场面和情节当中自然而然地反映由那些历史事件造成的各个时期的典型社会环境和时代氛围。上世纪50年代党领导人民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战争挑衅和经济封锁,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上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继续仇视中国,苏联从各方面打压中国,中国国内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这些历史进程通过研制“两弹一星”这一条主线得以生动再现,从而奠定了这部电视剧的史诗品格。从效果来看,要反映新中国崛起,反映新中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的头20年里执政的建树,没有比“两弹一星”更好的题材了!

  歌颂崇高的人性美

  李准(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原中国文联副主席):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为了追求美好信仰而献身,却会使追求者的文化人格具有永生的意义。在相对范围内存在信仰迷失的当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对邓稼先去世前的描写格外引人注目。当时邓稼先已是癌症晚期,组织派人去看望他,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却说:“请组织上不要再为我操心了,我不想让国家再为我做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他在病床上坚持把对我国发展核武器的建议书写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妻子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可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要是生命结束以后,还可以再生,我还选择中国,选择我的核事业!”

  这里有两点令人警醒和深思:其一,虽因多次受核辐射和过度疲劳而壮年离世,邓稼先并没有悲伤和后悔,有的只是对祖国未来的企盼和信心,因为他把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其二,选择邓稼先们是新中国的幸运,邓稼先们则为选择新中国而感到骄傲。正是在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中,他们创造了当代世界国防发展的奇迹,他们的生命也因此迸发出分外耀眼的光芒。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仲呈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原中国文联副主席):

  文化自觉如今已是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它与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命题一道,构成了当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重要课题。文化自信理应贯穿于文化自觉的始终,因为只有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流光溢彩的建设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力,才能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自觉地注入精神、提升格调、弘扬正气,从而完成文化自强的历史使命。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就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追求独立自主、为国请命的革命文化的自信,促当下影视文化建设自觉的自强之举。

  新时期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道引人瞩目的亮丽景观。从《长征》到《延安颂》,再到《解放》及至《解放大西南》,可以说完成了荧屏上的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历史。这不能不追本溯源到一批优秀创作集体对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充分自信与高度自觉。而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也正是继承了这种弥足珍贵的创作理念,这可以说是对种种不良倾向的有力匡正。

  史与诗的完美结合

  丁振海(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认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成功来自创作者对于海量史实的搜集和掌握、认识和消化,以及对素材的艺术加工和典型化处理。

  全剧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聂荣臻、张爱萍、张蕴玉等为代表的解放军指战员,以台湾蒋氏父子和毛人凤为代表的敌特一线,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高层人物,这六大方面的真实人物构架而成。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280多个,没有一个虚构人物,没有一个虚构事件。可以说,这是一部纪实电视剧。当然,电视剧的本质是“剧”,“纪实”决非“实录”。它离不开缜密细致的完整构思,离不开精骜八极、心游万仞的艺术想象,离不开传奇、悬疑、解密的故事安排,离不开精细筛选的生活细节,离不开既有人性深度,又富革命激情的形象塑造。史和诗的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才有望翱翔审美星空,企及红色经典,并由此服膺观众而泽被后世。可以说,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正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

  环境和人物的双重真实

  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纪实性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部电视剧重要的美学特征。这部电视剧中,我们首先看到了空间环境的真实性:一望无际荒漠中的试验场和基地,数万解放军官兵人拉肩扛运送建筑材料,狂风和沙尘暴毫不留情地撕拉着他们住的简陋帐篷……空间环境的真实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并构成重要的叙事空间。

  电视剧创作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对外部环境真实的再现,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实现“双重真实”。剧中王淦昌与邓稼先离家多年,王淦昌为了保密,改名为王京。在一个除夕夜,两个人敬酒祝贺新年时,王淦昌说:“叫了王京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吧!”说罢,两个人抱头痛哭。再如邓稼先到医院看望病危的母亲,母亲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工作,但她对儿子说:“为国家尽忠是最大的孝。”邓稼先听后声泪俱下,老母的话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爱国之情。这种表现科学家们内心真实的细节还有很多。

  大气磅礴的历史叙述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作为近期的一部好作品,寻求突破,找到了创作、表现上的自由度,尤其是将事件史转化为叙述史,挑战宏大话语模式,在电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历史也是由丰满、丰富、大大小小的细节组成,史诗本身未必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它依赖于史实和历史叙述。因此,写大历史,仍然需要落笔在微观,反映历史真实。在这个方面,这部电视剧可以说处理得比较成功。它首先将历史材料以时间顺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前后呼应的故事,这就是电视剧的主干。然后将各种典型情节、富有质感的细节充实其中。这部电视剧将重点放在表现“人物”而不是“环境”上,塑造出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卓著贡献的历史人物群像。不仅有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活动的展现,也有典型人物典型情节的展现。比如剧中将共和国领导人性格丰富的一面呈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获悉毛岸英牺牲消息时的伤痛,周恩来一件衣服“前三年,后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都让人印象深刻。

  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

  看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泰然自若,靠什么?就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虽然已经有许多作品表现五六十年代中华儿女在不同领域的艰苦创业史,但这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别样的激情岁月。就创作特点而言,它以历史的进程为经线,采取“大事不虚”的纪实方式形成情节线索,以人物的活动和命运为纬线,采取“小事不拘”的艺术虚构生成细节,以旁白政论的方式实现必要的背景提示、内容衔接和意义点睛,与情节和细节有机地融为一体,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自主创新、自力更生是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自力更生精神的国家只能沦为别国的加工厂,成为附庸。也许这是该剧为现实中的我们带来的一个并非意外的提醒吧?

  革命历史题材的重大突破

  王丹彦(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概括起来,它在几个层面实现了突破。首先,该剧展现了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实现了重大题材涵盖历史阶段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其次,这部电视剧在叙事结构上,将国家命运的大矛盾与个体生命意义的细节交织在一起,随着剧情共同推进,实现了创作手法的创新突破。此外,主创首度将视角转向知识精英群体,通过典型人物展现这个群体为共和国发展的伟大事业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这部戏在当下播出有重要的现实观照意义,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深度的刻画,对中国的世界文化形象进行深入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讲,已超过了一部电视剧的审美意义,成为重要的文化贡献。

  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

  胡恩(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电视荧屏上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这部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宣传播出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是创作者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揉合众多尘封已久的、共和国不能忘记的历史记录,描绘了一幅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宏伟历史画卷,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内心,唤起了人们对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敬仰、对爱国科学家的崇敬和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

  主创班子态度严谨、工作细致,是剧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创作剧本时编剧数次前往北京二炮、西北的酒泉、马兰发射基地等地,走访老工程师、退休警卫员、老战友及其后代,不仅了解功勋科学家的往事,也咨询导弹、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相关专业知识,三年间查阅3000多万字的史料,120多万字的剧本九易其稿,三次送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办研讨审查。剧组不辞劳苦,辗转横店基地、戈壁滩、沙漠等艰苦场地辛勤拍摄。

  中央电视台在剧本创作阶段就指派专人参与重点跟踪,该片制作完成后,我们积极安排审片和排播,举全台之力整合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确保《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顺利、成功播出。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弘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优秀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真诚、真切、真实

  宋鲁曼(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

  创作者能够选择“两弹一星”这个硬骨头来啃,用十载时间积累,三年创作,这里面付出的辛劳和承担的风险,都是一般影视剧无法比拟的。这就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正是电视剧创作得以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像他们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自觉承担起制作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做出努力,这让我们深感欣慰。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三个“真”:第一是真诚,创作者在作品当中所灌注的情感很真诚、不做作,这正是创作最本质的东西。第二是真切,电视剧将描写“两弹一星”发展历程和共和国成长经历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从中感知到,中国必须发展“两弹一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该剧为什么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就是因为期望祖国强大,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审美理想。该剧找到了打动当代观众的契合点,引起了普遍的审美共鸣。第三是真实,电视剧中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杂而不乱。毛泽东、周恩来,还有科学家们,他们的情感,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他们对同志的关爱,这些都表现得恰如其分,给我们的感动也是真挚的。

  (文字整理 图片摄影李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