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宜都市的正国民俗博物馆,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
图为:当年在战场上捡来的美机残骸做成的藏品
图为:刘千忠的藏酒获得了基尼斯世界纪录
文/特派记者邓伟 图/特派记者严斯林
提要
2009年以来,民办博物馆,在荆楚大地上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据省文物局统计,目前,我省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13家,未登记注册的不下百家。民办博物馆,正以其独特且少见的藏品,弥补了国有博物馆的不足。虽然目前这些民办博物馆鲜为人知,但其本身蕴藏着的潜在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近日,记者调查了我省几家民办博物馆,流连于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藏品中,思考着让这些神奇瑰宝发光发热的出路。
村支书借600万建民俗奇葩
在山清水秀的宜都市红春社区,有个清江民俗村。土家风格的建筑,清新典雅的布局,让这个充满了文化气息的村落格外引人注目。村子中央,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正国民俗博物馆。村里人说,这个博物馆,就是整个村子的“魂”。正国民俗博物馆的主人刘正国,是该村的村支书,今年58岁。
这个占地34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中,3500多件藏品分布于馆内15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小馆内,藏品都置于大大小小的玻璃展柜中,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十分专业。大到古代皇宫贵族所用的器具、国民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枪炮,小到早年间劳动人民抽的香烟和农耕工具,可谓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甚至有几件(如“乾隆碗”和“青花罗汉”等瓷器),还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直径两米多的一个“孔雀开屏”根雕,也是赫赫有名。
在土家文化馆内,记者被一张清代的土家拔步床吸引。这张古床,跟现代人所用的床并非一个概念,有地板有天顶,如同一个独立的房间,床边有整齐的储物柜和衣柜,床前是两级台面,一级摆有小圆桌和园凳,另一级则是空间相对较大的活动场地,配有雕龙画凤的栏杆。刘正国介绍称,这是古代土家族大户人家的小姐们所用的床,其实就是一间整体的闺房。土家族的大家闺秀们,平日都深居闺房,闲暇凭栏赏花刺绣、圆桌前品茶读书、困倦了卧床小憩,一架拔步床,便是她们少女时代的记录和写真。刘正国告诉记者,这架拔步床最初为一名湖南的收藏家所有,对方也是钟爱有嘉,不愿出售。为了将它收入馆中,他几下湖南,终于说服了这名收藏家,以60万元的价格将其购回。他将拔步床收入馆中的当晚,便有人加价10万元钱前来购买,但他丝毫没有动心。
“我将全部身家都投进来了,还负债600多万,无论如何也不会卖自己的藏品。我收藏不讲价值,讲的是文化。”刘正国说,他建这个博物馆的目的,并非仅出于个人爱好。上世纪90年代,他是一名建筑商,赚了一些钱,便开始搞收藏,但规模不大。2000年,他担任红春社区的村委会书记,经过4年的筹备与规划,顶着种种压力开建清江民俗文化村,欲以旅游带动村民们的生活。“民俗文化村不能缺文化。”于是,他便将自己的藏品拿出,并投入了以前赚的近千万资金,建起了这个博物馆。至今,正国民俗博物馆总投资已接近两千万,而他也因此负债600多万。从千万富翁变成“负翁”,他并不后悔,他表示,只要能为村里的旅游和文化收藏作点贡献,再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老兵十万公里记录激情岁月
荆州市六旬老人张金春,多年前作为一名铁道兵参加援越抗美战争,经历过一段血与火的历史。退休后,他耗时9 年,行程10 多万公里,收集千万文字资料,上千件珍贵实物,在自己的家中,筹建起一座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
张金春的家,位于荆州市沙市区江汉北路一栋居民楼内,家里一间10 余平方米的小房,便是他的博物馆。推开房门,两边书柜内整齐陈列着各种书籍、徽章、图片等展品,大量的飞机、子弹等军用仿制品,急救包、警报器,以及当时的解放鞋、背包、衣服、杯子等生活用品,墙壁上还挂着援越抗美期间越南北方交通图,房中间一张小桌子上,堆放着各种文件、印章、通行证……一时间,记者仿佛走进一个战争时代的后方指挥所。
张金春1946 年出生于荆州,1964 年入伍,历任战士、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团卫生队副队长等职务。在上个世纪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初,他和我军铁道兵以加强第二师、第十三师为主组建的援越抗美部队第一、六支队共6万余名战士一道,秘密进入越南援越抗美。张金春平时喜欢写点东西,2002 年,一个朋友建议他将援越历史用实物和书籍表现出来。这让张金春恍然大悟,他开始四处搜集信息,整理成文字材料。9 年来,张金春行程10 多万公里,耗资30 多万元,收集文件、文字资料1000 万余字,照片5000 余张,以及300 多件实物,建成了这座博物馆。
在这个小型的“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内,收集有越南政府用击落的第1000 架美机残骸制作的“越中友谊团结杯”,数件半截美军轰炸机的副油箱(大的有几十公斤重)、子母弹、菠萝弹、降落伞、美军轰炸机上的一些电子原件,我军官兵利用战斗间隙,用美机残骸制作的各型美机模型十余架,各种毛主席像和语录牌,几十块工艺品与生活用品,如笔筒、书夹、印章、梳子等数十件,当年油印的战报、战讯、英雄事迹、歌曲及其他资料,当年戴的越南盔式帽,穿的各种军便服、蓝大衣、抗战鞋、塑料凉鞋,使用的急救包、卫生盒、军用代金券、餐票,联合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边防检查站军事代表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国防部外事局大印的军人通行证,与其他式样的通行证等数百件珍贵实物,以及当年美军、越南和我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10 多小时的影视资料。“办博物馆、写书,都是为了珍藏这些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记忆,让它给人们留下真实而深刻的印象,不要让这段历史出现偏差或者被人遗忘。”张金春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一定要铭记民族的光荣历史,铭记历史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战争历史的教育,唤起人们担当建设国防神圣职责、履行接受国防教育神圣义务的决心和意识,将拳拳爱国之心,化为切切报国之行!”张金春如是说。
酒痴耗40多年集遍天下名酒
在仙桃,有这样一名酒痴,他爱名酒爱得发狂,但从来都舍不得打开一瓶来喝。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白云边……2700多种名优白酒,他家中应有尽有,他却每天喝着散装的粮食酒,将那些名酒密封起来放在展柜里,隔着玻璃观赏。
这个人名叫刘千忠,他收藏名酒始于1967年。那时,他在一家街道工厂任业务员,常年出差。因为爱酒,所以每到一地,他都要买几瓶当地的名酒带回,留作纪念。刘千忠收藏的第一瓶酒是标有“地方国营茅台酒厂出品”的茅台酒,那是43年前,他出差到广州,用全国粮票兑换侨汇券后,在外汇商店购买的。当时的价格是6.22元。像这样已珍藏了40余年的名优酒,他一共有10瓶。
有一次出差到四川泸州,路过一个小镇,在镇上一家商店里,刘千忠发现柜台下一个纸箱中装有8瓶不同的酒,是中国名酒泸州老窖系列酒。他问店老板怎么卖,老板说这是好几年前进的酒,当地人嫌贵了喝不起,所以一直放到现在。如果一起买的话可以便宜卖,8瓶酒只要5元钱。当时,刘千忠月工资只有32元,家庭经济并不宽裕,虽出差在外,依然囊中羞涩,如果买了酒,就只剩余回家的路费了。但他没有犹豫,把8瓶酒全部买下。然后一路舟车劳顿,忍饥挨饿,将这些酒小心翼翼背回了家。
如此年复一年,刘千忠家里存放的名酒越来越多。但他一直将这些名酒视作纪念品而非收藏品。1989年,第五届全国名优酒评选之后,宣布从此不再开展这项评选活动。这让刘千忠突然意识到了名酒的价值,自此才真正开始了刻意的收藏。
在收集名酒的过程中,刘千忠感受到了珍藏名酒的经济价值,更感受到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在收藏一种物品,而是一种悠久的历史,一种灿烂的文化。
目前,刘千忠收藏的名优白酒已达5000多瓶。不仅上世纪60年代公认的10大名酒、80年代评出的17大名酒53种优质酒、90年代以后驰名的24种优质酒一应俱全,还有来自各省、自治区34个系列省级名优酒,港澳台的酒品也囊括其中,甚至还有英、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的名酒系列。特别是他在40年前收集的中国老10大名酒系列,至今品相良好,已是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