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收藏界“打假”:古钱币造假最为普遍

2011年03月15日 14:38 来源:吉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期,在收藏界出现的一些新闻,如:“收藏界刮起‘造假风’”,“赝品泛滥、收藏品暴利”,“收藏品合谋造假,死灰复燃”等,让藏家们坐立不安。据统计表明,我国目前的收藏爱好者有近7000万人。由于利益驱动,出现的收藏陷阱众多,就连级别较高的收藏家们也纷纷表示,绝大多数人交过“学费”。

  有媒体统计,新千年后在收藏品市场逐日升温的同时,收藏行业造假卖假的现象也开始愈演愈烈,投机成风,恶意推高收藏品价格等行为让收藏者人心惶惶。“买假不退”在收藏界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古玩市场上,卖家没有告知文物真伪的义务,因此买家如不能分辨出真伪,花高价买了假货,在业界也是合乎行规的。这就让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损失,有的甚至收藏了一辈子的古玩,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结果发现收藏品均为赝品。笔者就亲眼见过一位老先生得知购得赝品后,当场中风瘫痪。正是所谓的“行规”,使蒙受损失的收藏者见怪不怪,这更助长了制假卖假行为的泛滥。

  据统计,所有造假中,古钱币造假最为普遍,造假的制作成本低,虽然普通古钱币也就几元、几十元一个,但正所谓薄利多销,招致大批假币涌入。由于古钱币投资门槛低,只需要百元就能入市,加之近年来各种投资市场也都不景气,古钱币的市价一直上扬,收藏者也越聚越多,造假分子自然盯上了这块“肥肉”。中国钱币发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门类丰富,脉络繁多,收藏困难大,普通收藏者很难全部企及,难免会马失前蹄,买到假币。分辨真假古钱币是个技术活,专家提醒钱币爱好者,购买时要先进行鉴别,一要看锈色,如果呈黄、橙红、鲜红、深棕、“枣皮红”、“栗子壳色”等多为真品,这些钱币制作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不容易掉色;二要听声音,古钱币年代久远,被氧化程度严重,掷于水泥地面时声音喑哑,不够清脆;三是气味,假钱币通常是用化学物质伪造装饰,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气味。真品古钱币则没有。专家建议收藏爱好者,收藏初入门者,不应求“全”但求“专”,譬如收藏金、银、白铜等精制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造假难度大,是值得入门级收藏者率先考虑的品种。

  如今赝品几乎充斥着收藏市场的每个角落。为了谋取最大利润,现代造假手段日益向高端发展,造假已渐形成产业化,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固定的集散地,其生产出来的赝品就算是专家也很难辨出真伪。毛晓沪专家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上说,目前高端收藏市场上,赝品达到了半数以上,买到珍品的概率甚至与中彩票头奖难度相当。但行规不能高于法规,如果发现自己蒙受了损失,消费者应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应纵容制假、售假的行为。辨假打假,任重道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