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单田芳的评书之路:早上3点多起床做功课

2011年03月15日 14:56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单田芳的评书之路:早上3点多起床做功课
单田芳 资料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那略带沙哑的声音、那娓娓道来的讲述、惊堂木一响,影响了中国从3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人,这就是单田芳,说了56年评书的他,直到现在每天还都会有1亿多的听众。这个说了一辈子英雄豪杰传奇历史的人,在今年初出版了他唯一的公开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近日,本报记者致电专访了单田芳,这位已经77岁高龄老人,像说书一样,思路清晰的回忆起了自己的那段“小历史” ,并透露说,受电视剧《潜伏》的启发,他正在准备一部以我党地下工作者李克农为主人公的新评书。

  单田芳的新书中讲述了他经历的伪“满洲国”的童年、少年经历的变局、踏上的逃亡之路、“文革”期间所经受的磨难,以及他一生走过的艺术之路。

  十五年后才“言归正传”

  很多人都是小有名气之后就开始了自传的创作,单田芳不同,虽然早在15年前他就有了写本自传的想法,但他不爱抢风头,在上世纪90年代名人出自传的高潮时期他就想着等等再说,当时也正值单田芳开始了“北漂”生活,也想积累些材料再动笔,而这一等就是15年。

  单田芳为人和善,结交了不少挚友,每逢大家聊天回忆起往事的时候,单田芳都会“说上一段”自己的传奇经历,直到1996年单田芳把家安到了北京,邻居就是作家奚青汶,两人经常聊天,奚青汶对单田芳的经历很感兴趣,便提出了单田芳口述,他来录音整理成书的想法,在1997年初基本完成,名字就叫《单田芳说单田芳》,虽然经过几番修改,但单田芳自己都不是十分满意,所以最终只印了几千本送给了亲朋好友。转眼到了2002年,《河北日报》副刊的张继合对单田芳的传奇经历也很感兴趣,便提出要从艺术的角度来写一本单田芳传,名字就叫做《且听下回分解》,虽然此书一经出版发行后市场反响很不错,但单田芳仍旧感到有不满意之处。

  提起这两次自传的经历,单田芳说:“毕竟我历经了的事情,作者并不能知道我在当时情境下所思所想,会有一些出入,不过也是积累了经验。直到2010年工人出版社来约稿,我想象自己也七十多岁了,来日不多,就利用了这个机会完成了我多年的夙愿,出版了我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经过这么多年的酝酿一经很成熟了,再加上这次是说自己的事,很快,50天的时间,我口述助理整理,书的初稿就完成了。 ”

  这次的自传,单田芳也进行了录制,但与说评书中的绿林好汉总归是有些不同,感觉也不一样,单田芳对于内容做到了实事求是,留有空白给他人去评价,每当说到一些伤心的地方,虽然已时过境迁,也还会有些哽咽和心酸。

  生在天津长在沈阳

  尽管在2009年时,单田芳被定为“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但在他自己的心中,一直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平民百姓、草根艺人,这次出自传就是想将自己的这段小历史讲给80后和90后们,希望他们展卷有益。《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中介绍,单田芳生在天津,后来跟着家人来到了沈阳,外祖父王福义是最早闯关东的那批民间艺人,母亲唱大鼓,父亲是弦师,说完一段书,拿个小笸箩下去敛钱。一段书三分钱,“捧场了捧场了”,人家爱给就给,不给钱也没辙。当时单田芳心里觉着:这跟要饭也没啥区别啊,我可不愿干这个。

  1953年高中毕业,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都给单田芳寄了录取通知书,可却赶上得了场大病,上不成学,在家里人的劝说下,单田芳走上了评书之路。方向虽确定了,但评书这条路走的并不平坦,这些对于今天的80后和90后来说是那样的遥远。

  单田芳说:“我写这本书的立足点就是奉献给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我这样的人生,对时代也不了解,我就希望将我的经验如实的记录下来,也算是一部70多年的小历史,告诉他们在乱世我是怎么活过来的,现在是盛世了,要懂得珍惜。”这也是单田芳对于新一代年轻人的苦心。

  现在的满口都是假牙

  全国说评书的人不在少数,但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单田芳,这都要归结于单田芳有着自己的风格。用他的话说,“龙生风,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我从小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不断的学习,有了我自己的风格。另外,‘人老奸马老滑’,我的经历也给了我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不同于书本上学到的,是一种社会学的知识,我经历的苦难无形中都是一种积累的财富,当我再说评书时,它们就都会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大家听着我的评书觉得生动,这都与我的经历分不开。 ”

  单田芳在《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中也讲述了自己经受过的几乎最严酷的打击,那就是“文化大革命”,那时的单田芳可谓四海为家苦漂泊。“文化大革命”时单田芳因为说错了话,成为了“现行反革命”,被下放到了农村,那是东北地区几乎最穷的地方,为了糊口,家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变卖一空,到后来就根本吃不上饭了,单田芳只好跑到哈尔滨、长春、沈阳漂流了4年多,跟别人学做“水泡花”,拿个罐头瓶泡几朵小花,一瓶能挣几分钱,勉强维持生活。而单田芳今天看起来整齐的牙齿,其实也都是假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扣上了牛鬼蛇神帽子的他,由于嘴硬死不承认被冠以的罪名,便遭受了身体上的迫害,牙齿也脱落了几颗,平反后一口烂牙也陪伴了他几年,后来便索性全拔掉了,换了一口假牙。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单田芳恢复了名誉和公职,迁回了城市,又开始了他的评书之路,那一年,他44岁。

  早上3点多起床做功课

  别看单田芳今年已经是古稀之年了,但他仍旧不服老,在他的心中仍是“意志坚强就一切都能克服。 ”这个表面和蔼却也透着一丝倔强的单田芳,每当遇到困难时,就总是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鼓舞自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这几句话。

  人要有目标,单田芳就是一个有了目标就奋力朝前绝不退缩的人。《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中,没能走进大学校门的单田芳,在1955年走进了鞍山曲艺团,开始说起了评书。1956年正月初三,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他带来的是拿手好戏《明英烈》,多少年过去了,那场演出还历历在目,至今想来,他还不断地唏嘘:“这关键性的一步是真难走啊!”从第一次登台的些许胆怯,但后来的轻车熟路,再到现在的在评书道路上寻求改变,单田芳靠的都是自己坚强的信念。

  在信念的支撑下,退休后的单田芳开始了“北漂”生涯,自己创办了公司,摸索着在家录书,每天早上3点多都会起床做功课,早起来满天星斗,看书时头脑特清醒,看一遍闭上眼睛,这故事怎么回事,哪是重点哪该删掉,心里都有了数,打开机器就录。这一习惯坚持了十多年之久,《三国》、《隋唐》、《大明英烈》、《贺龙全传》等作品都是单田芳这样完成的。 1993年,单田芳应北京电视台之邀录了80回《七杰小五义》,播出以后反响很好。 1994年,他又录了《百年风云》,此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请他录了400集《薛家将》,在全国播出后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现在的单田芳,很多人称他为单老,但他自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老,应该再多干几年,他说,只要保持好心态,有了目标,就不会感觉到劳累。

  记者 王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