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说,都不符合历史真实。谢静宜给我解开了这个历史迷团:
“毛主席每次离京都是乘坐火车外出,也就是专列。极少乘坐飞机,并不是出于个人安全方面的考虑,而是从工作出发的。有一次,主席曾对我谈到此事,说‘乘火车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就让火车找个支线停下来,下车去看看,或者找当地领导谈谈都行。’”
这就是毛泽东不乘飞机的真实原因,既符合毛泽东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也符合他个人的性格。试想,若是毛泽东想坐飞机,中央政治局能规定他不坐吗?当年,他要游长江,中央领导也反对,但最后他不是还游了长江?毛泽东一生富有挑战精神,不信邪,不怕死,一切是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从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专列条件虽比一般客车要好,但长期住在车厢里也不是滋味。噪声隆隆,颠簸震荡,冬天冷,夏天热,一切都不方便,总使人有一种不安定感和疲劳感。为了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毛泽东不辞远途奔波之疲劳,打破自己在北京寓所的作息习惯,以适应列车生活。谢静宜说:“在北京,主席是夜间工作,白天只睡几个小时。而在专列上,为了实地观察民情和庄稼生长状况,他让白天行车,夜间停车。”从安全角度考虑来看,坐火车并非绝对安全,或许给敌人以行刺机会。
专列的运行本来是保密的,但毛泽东不以为然。谢静宜说:“有时,火车通过城镇交叉路口时,行速一般比较慢,工作人员把窗纱拉上,毛主席随手又拉开向外观察。因为车厢的窗口很大,而且敞亮,常能被隔离杆阻挡着的人群辨认出来,顿时群众欢呼雀跃,有的人还跟着列车飞跑向主席致意,主席也微笑着向群众招手致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工作人员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总是劝主席快坐下来或重又拉上窗纱,但他总是不乐意地用力再把窗纱拉开并塞进金属架里,说:‘怕什么,这是人民群众啊!我为什么怕群众呢?’工作人员向他解释,对个别坏人还是应该提防的。他又说:‘即使有个别坏人也不怕嘛!这么多好人在,一个坏人哪敢害我呐?即使想害,我们已走远,不怕的。’”可见,主席对人民群众的爱胜过对个人的爱。
“我在火车上发现庄稼地里有人偷麦子,对主席说:‘主席,您看,偷麦子的。’主席连忙说:‘别出声,别出声!看来,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
奔驰在广袤原野上的专列,为毛主席观察大面积的农作物生长状况提供了条件。谢静宜作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能经常出入于主席的车厢,有时就与他老人家坐在一起或站在窗前观察不断变化的庄稼。谢静宜说:“毛主席看得是那样出神,哪块地里长的是什么苗,哪里旱了,哪里涝了,哪一块庄稼长势好,哪一块长势不好,他都能发现。他一边看,一边指给我说:‘这一带麦子比较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列车飞驰,视野变换。‘这是什么呀?噢,红薯地。’突然,他兴奋地说:‘你看,栽上的红薯秧都活了。’过了一会,又着急地说:‘哎呀!这块地危险呃。’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的是一块发蔫的红薯秧地。”
“有一次,毛主席在车厢里望着北国大地快要成熟的金色的麦子,非常高兴。我当时也站在他身旁向外眺望。突然看见一位肩上挑担的农村妇女好像是往地里送饭后返回村庄,呼啸而过的列车对她来说习以为常,毫不介意。她一边走,一边用一只手一把接一把地捋着麦穗上的麦粒往口袋里装。我惊讶地对主席说:‘主席,您看,偷麦子的。’主席连忙低声制止我说:‘别出声,别出声!’他生怕伤害了那位妇女的自尊心,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火车上。列车风驰电掣,轧声隆隆,车外怎能听到车内说话声!毛主席一直望着那位妇女的身影消失在窗外,才怅然所失地自言自语道:‘看来,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不然,她何苦去抓那几把麦粒呢?’那天吃饭时,我注意到毛主席神色严肃,沉默不语,似有所思。我估计,他大概在想着那位妇女的事。”
列车在北方运行,毛主席最关心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庄稼生长情况。每当看到华北大地因缺雨庄稼长势不好时,脸上总是布满愁容。他曾对谢静宜说:“这几个省总是干旱缺水。”“只要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粮食能够自给了,全国的粮食就会富裕些。”为此,毛主席曾在列车上召集这几个省的领导同志谈话、开会,研究解决水利问题。
毛主席不满足于在运行的列车上“走马观花”,还经常让停车“下马看花”。当专列停在某一支线上时,他就走下来在周围地里转一转,看一看,摸一摸庄稼。有时不满足于近处看,就请当地派车到远处再看看。从北方的小麦、玉米、红薯地,到南方的稻田、油菜花,他都想亲眼看看,亲手摸摸。站在地里,他的神态是那样认真,那样细致。看得出,他心中思虑的是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位真正心系百姓、关心人民疾苦的领袖。
谢静宜说:“记得有一次,一对外宾夫妇在列车上与主席会见后,也兴致勃勃地随主席下车来到地里察看庄稼。女外宾穿的是高跟鞋,在坎坷不平又松软的地里行走不便而折断了一只鞋的后跟。出了这种意外,这对外宾夫妇不仅不感到难堪,也不埋怨,反而伸出那只没鞋跟的脚哈哈大笑起来,顿时在场的主、客们都哈哈大笑了,给这次特有的接见场面增添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