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开封3月26日电 题:开封2000人清明文化巡游亮点纷呈
中新网记者 贾真真
26日上午10时,一支由2000人组成的清明文化节“大巡游”队伍自开封午朝门展开巡演,为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拉开了帷幕。浩浩荡荡的队伍徒步两公里,经新街口、四面钟直至开封府,边走边演,引得万人空巷来观。据悉,此次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大巡游以宋文化、民间文艺、技艺为主题,亮点纷呈,吸引了大批市民主动参与其中。
据开封市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巡游活动人员包括开封6区1县的群众以及全国9个地市的汉服爱好者共2000人,一起演绎28个开封地区优秀传统民间文艺节目,如舞龙、麒麟舞、盘鼓、独杆轿、梵乐、杨家将及枪阵展示和大宋东京梦华演出等。
宋朝名人集体出巡
黑脸包拯、威武杨家将、北宋九帝、大相国寺众僧,平日里难打照面的北宋名人们今日欢聚一堂,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争相与之合影留念。黑脸包拯素来嫉恶如仇却颇有爱民风范,听到周围人群的喝彩,便拱起手来笑脸相迎。杨家将则巾帼须眉个个威风凛然,杨字旗呼啦啦地迎风招展,一脸正气让人肃然起敬。北宋九帝集合起来更不容易,在宫女宦官的簇拥下,众皇帝仿佛穿越时空来到现世,亲眼目睹一次现代万象。
扮演包拯已有十年的周学福很有感触:“我扮演的是包公每天的开衙仪式,演了这么多年的包公,我有一种很神圣的使命感,传统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越来越重要了。我感觉,包公不单单只是开封的包公,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包公。包公精神将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
非遗民俗惹人赞叹
麒麟舞和梵乐表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亦为此次巡游两大亮点,风格鲜明,文化意味浓厚。在表演方阵还未行至眼前的时候,就有不少观众翘首以盼,欢腾的麒麟角系彩带、身披龙鳞,舞法独特、造型讲究,暖暖春日里寓意吉祥。而大相国寺的梵乐表演更是一路受到特别关注,手持阮、唢呐、笙、锣等十几种乐器的僧人,一路奏起佛音袅袅的梵乐,大家纷纷猜测众僧侣手中的乐器名称,对精彩表演发出赞叹之声。
大相国寺的僧人告诉记者,梵乐作为古代皇家寺院的表演,历史悠久,七八年来,大相国寺的僧人每天都会进行梵乐的演奏,以将这项传统文化延续下去。而此次巡游共有十几种乐器和鸣。
“倾城计划”首现清明文化节
完全由民间发起的“倾城计划”,怀着“着宋装、品宋酒、游宋都,处处都是‘大宋子民’”的美好愿望从2007年坚持走到了今天,其展示队伍在清明文化节上首次大规模亮相,且外延有所扩大。巡游队伍中,身着宋服以及历朝汉服的年轻人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散发着别样的光彩。另外,还有一些身着古汉服前来观展的市民们。一时间,开封大街上古风古韵更加浓厚。
据“倾城计划”中某汉服社团领头人乞墨(网名)介绍,自从大巡游集结令发布以来,有不少的网友报名参加“倾城”活动,达到400人,一般年轻人居多,且自费购置服装。“而我们除了着宋装,也把倾城计划的外延扩大到汉服的范围。我们这些80后90后一直受到西方城市化的影响,却忽视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着汉服不单单是一种仪式,而是要一点点地加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像我们社团的成员,很多都热衷于茶道、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项目。”
资料显示,清明文化在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宋时期,大规模的清明祭祀活动便在开封(古称汴梁)兴起。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充分展示了古代开封人的清明传统文化活动。开封人秉承清明文化,修建了清明上河园,编排了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园》,并倾力打造了《大宋·东京梦华》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博得良好口碑。
据悉,此次清明文化节由中国文联、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每年从3月26日至4月11日,历时15日。清明大巡游作为文化节的序幕,也是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开封已承办了两届清明文化节。2009年,“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正式落户七朝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亦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清明文化名园”称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