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沈阳首个社区“博物馆”诞生 展品来自居民家中

2011年03月31日 10:26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社区居民将家中的老物件、老宝贝拿出来“晒一晒”——

  沈阳首个社区“博物馆”诞生

  展品均来自普通居民家中,一张1972年婚礼清单十分有趣,几元钱“随份子”,赠送物品有枕巾、枕套以及挂镜

  在沈河区多福社区红色的楼群中,有一栋石青色的二层小楼,这就是沈阳市首家社区博物馆。3月30日,记者来到这里,探寻社区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既有几十年前的油票、面票、肉票,还有上海老手表

  社区博物馆木质的大门两侧悬挂着红色木质灯笼,门上贴着由居民自己书写的福字。推开大门,室内的装饰同样古色古香,右手边摆放着一个柜台,里面摆着以“福”为主题的扇子、剪纸、中国结、十字绣等物品。

  二楼为博物馆主展厅,面积约200平方米。社区党委副书记韩永红对记者说,这里摆放的物品大大小小共有千余件,都是居民家中舍不得扔的老物件、老宝贝,还有不少是居民自制的。

  展厅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图片,另一部分是实物,最古老的物品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展厅还分设不同的专题,有的展出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食品票,包括豆油票、面粉票、肉票、大米票……还有的展出老手表,上海、梅花、东方等老品牌均在其中。

  一张非同寻常的“中国地图”十分抢眼——由55枚毛主席像章组成。韩永红说,过去几乎每家都有毛主席像章,现在把这些像章收集在一起,组成地图图案,成了一件艺术品。

  从简单的白衬衫到豪华的婚纱——独特的中国“婚”文化

  中国“婚”文化是社区博物馆的显著特点。“社区由一个个家庭组成,有家庭,就不能没有结婚文化。”韩永红说,不同年代的结婚照记载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其中有一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从黑白的到彩色的,从简单的白衬衫到豪华的婚纱,似乎能让人品味到岁月的芬芳。

  照片旁边,有一组很特别的“随份子”清单。最早的一张距今已有40余年,是一对1972年结婚夫妇的婚礼清单。其中随份子最高的是15元,大多数是3元、4元的,共计222元。赠送的物品以床上用品为主,有花布被子、缎面被子、枕巾、枕套以及挂镜等。到了1984年,随份子钱高的达到20元,普遍为10元。还有一张1993年的婚礼清单,大部分已经达到了100元标准。

  居民展品,用句网络时髦话叫“晒一晒”

  据介绍,社区博物馆去年开始筹建,一个月之前开始试开放。起初,社区工作人员带头将自己家中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拿出来,捐到博物馆里。但时间一长发现这招不太“好使”。

  负责动员居民捐赠的社区工作人员胡贺金说,开始时,居民不知道该捐些什么,社区工作人员也苦恼了一阵子,直到有居民把自家闲置多年的老相机拿出来,大家才一致觉得老物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少居民认为老物件都值钱,舍不得捐,所以我们又想个办法,就是动员居民把老物件拿出来展览一下,所有权还是居民的,用句网络时髦话叫“晒一晒”(好东西拿给别人看),平时就在那摆着,等啥时候用再搬回去。这下居民们热情上来了,物品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意思,也更有文化气息,社区博物馆更名副其实了。

  本报主任记者  李彤

  见习记者  张娇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