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博物馆就是物化的发展史,在这里,人们可以穿越千年时空,俯瞰历史风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汇聚了几千年来的华夏瑰宝,而且是国民细查国家前世今生的“祖堂先庙”。目前,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物已达105万件。随着国博改扩建工程竣工并于日前重新开放,新国博已悄然掀开她神秘的面纱。历经4年的巨资改扩建工程,新国博究竟是个什么样?记者昨日特赴京探访了这座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国博新景框,把天安门嵌进走廊
30日的北京天格外蓝。早上8点的阳光从新国博西大门门额上射过,让这座建筑呈现出无比壮丽的气势。跟着人流循阶而上,灰白色的主体建筑在眼前变得清晰起来。转头西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与崭新的国博遥相呼应,中间的天安门广场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就像一个天平的基座与准星,将古老中国的今世前生一肩挑起。
由于尚未全面开放,作为国博正门的西大门并未开启,游客只能从南边的两个角门进入。身边的游客拿着一份国博的简介正在一一印证,嘴中念念有词,“青铜镂空的馆门、330米的艺术走廊、大型浮雕装饰……”边叨念着边踮起脚向里眺望,好像一下子就要把这些经过媒体渲染的“景致”看个遍。
但这岂是走马观花可以应付的?这里收藏的是国家的记忆,是民族的身世,若非存“鉴史”的虔诚,又如何能解其中三味?就拿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西大厅来说,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高大空旷。南北向的大厅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抬头仰望,一排排中国传统建筑“藻井”勾勒在挑高30米的穹顶上,应和着大厅的长度与历史的维度。许多游客赞叹,只有这样的高度与气派才配得上泱泱大国的尊严与自豪。
在西大厅漫步,人变得很渺小。西大厅内正对大门安置的《愚公移山》大型石质浮雕,气势磅礴之外,将中华民族敦行不怠、一往无前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对浮雕的7扇青铜大门,将传统的门板规制抽象成具有现代气息的镂空雕花,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镂空的花纹竟与古代青铜器上的如出一辙。
最让游客们难忘的还是西大厅从南到北那330米的距离,没有一根柱子的建筑结构让大厅成为一条宽阔的走廊。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大厅又叫“艺术长廊”,因为从大门内向外望去,天安门、景山、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像一幅幅装饰画一样,被嵌进这个艺术长廊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景线。步行其间,望着窗外的这一幅幅真实的风景,让人不得不感叹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说起匠心独运,又何止这一处!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老国博承载了新中国太多的历史记忆,它的风貌在许多文艺作品乃至国人心目中已成经典形象,因此新馆在改建过程中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保持统一,为此,改建工程保留北、西、南3个外立面不变,通过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把新建筑嵌入老建筑之中,让新老建筑达到完美融合,大气又不失经典之美。
举步间,钟鼎之声已远,《复兴之路》正来
建筑再美也没有馆藏之盛更能吸引人。如果说国家博物馆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那么国博超过105万件的藏品,就是这记忆的明证。眼下,“重装上阵”的新国博正在举行7个重量级展览,其中《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瓷器艺术》3个专题陈列以及基本陈列《复兴之路》最吸引人。
用 “国之重器”来概括《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可谓得其所哉。此次展品年代从商跨西周、春秋直至战国,展出馆藏文物103件,尤以国博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大盂鼎”和“子龙鼎”的复展最具看点。不同于以往的是,这三大鼎均被撤下玻璃护罩,完全暴露在游客面前,让人在呼吸之间仿佛能闻到来自远古的气息,领略不同历史时期青铜器在器型、纹饰及铭文书法上的变化脉络。
与青铜器展览共用一个展厅的《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专题陈列,共分3个部分,展示了公元5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的重要展品包括盛唐时期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天龙山石窟菩萨坐像,以及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坐像,和工艺精湛的明代永宣时期的藏传佛。从材质上分,则包括菩萨铜鎏金像、彩塑佛立像、贴金彩绘石雕佛菩萨三尊立像和吉祥天母铜鎏金像等。
穿过青铜器与佛造像展厅便来到《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专题陈列。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与私人藏家合作举办展览。展览分为青瓷、颜色釉、青花和彩瓷四个部分,展出文物136件组,主要展品中,青釉莲花尊、釉里红缠枝莲纹盏托、青花葡萄纹大盘、粉彩莲台八宝灯、斗彩群仙祝寿纹碗等最为精彩。
新近开展的这三大陈列,自然令不少游客大饱眼福,但与基本陈列《复兴之路》比起来,无论是占地规模和参观人流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和其他以展示文物为主的展览不同,《复兴之路》除展出各个历史时期文物,如清朝传位玉玺、京师大学堂门额等珍贵文物外,还将现代人创作的浮雕、油画等作品融入展览当中,充分体现“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展览品位。特别是田奎玉的大型浮雕作品《古代文明》与《今日辉煌》,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敦煌飞天等艺术成就与神舟飞船、奥运鸟巢等现代科技奇迹艺术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一进展厅便深受震撼。此外,周福先、李福来2009年创作的油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张松鹤1959年创作的雕塑《运筹帷幄》,以及《血肉长城》《苦难的中国人民》等油画和浮雕,也为历史添加了更加形象化的注脚。几乎所有参观完展览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在留言簿上写下对祖国的深深祝福,而这也正是展览的魅力所在——带走你的观感、留下你的心声!
电子国博,期待更人性化的服务
国博的建筑和展览堪称美轮美奂,但软件目前还未完全跟上。记者之前了解到,国博为满足观众不同需求,研发了一款名为“掌上国博”的手机导览服务客户端软件,提供从一小时、两小时到一天、多天的不同导览方案。持有“掌上国博”手机的观众走进展厅,可以一边参观展品,一边同步收听收看展品的介绍。
不过记者昨天还未能享受到这项服务,已有的电子设备基本以投影和触屏为主,内容也仅有展示功能,不具互动性,这对于国家博物馆来说多少显得有些“落伍”。一位来自台湾的游客就说,在台北故宫,游客可以用电子触屏模拟弹奏古琴、箫笛,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让古代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在青铜、陶瓷和佛造像展馆,记者没有看到相应的电子设备。
还有一个遗憾是,在手机日益普及的前提下,国博目前尚未推出电子客票。目前,重新开张的国博采取免费赠票观看的方式,每天接待8000人。为了应付巨大的客流量,国博将团体票领取点设在北门,且需提前两天预约,散客票领取中心则设在西门,为此不少散客很早就来到西门排队。
一位年轻的四川观众早上6点便在西门外等待领票。而当记者8点半赶到时,队伍曲曲折折拐了好几道弯儿,由于所有观众都需安检后进馆,从排队处到西门口短短的百米之间,记者竟然排了1个多小时才最终进到馆内。
为此,观众对网上国博有了更大的期待,毕竟不是谁都有机会能到国博来参观。就目前国博的馆藏珍品来说,在网上有部分图片展示,但还缺少全方位的3D视频以及更加详尽的说明。希望新国博能让更多的网友在网上充分领略到华夏5000年的历史记忆。
本报记者 徐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