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乾隆瓷动辄亿元的天价未来风险有多大?

2011年04月01日 08:37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曾经拍出5.5亿元天价的乾隆转心瓶再度掀起波澜。2010年11月,在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班布里奇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令世人震惊。然而在时隔4个多月后,却有英国多家媒体披露:该瓷器的中国买家迄今一直未付款。

  此事立刻引起了收藏圈内外的诸多猜测和非议。究竟是买家一时冲动,还是故意的作秀之举,或是买家的诚信缺失?在这起荒唐闹剧的背后,我们实在有必要思考一下市场狂热追逐乾隆瓷的背景是什么?乾隆瓷动辄亿元的天价未来风险有多大?

  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清三代瓷器一直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特别是乾隆瓷几乎成为高价瓷、天价瓷的代名词。2010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清乾隆“万寿连延”葫芦瓶以2.52亿元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购得,创造了当时的全球瓷器拍卖纪录。在刚结束的2011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上,一件估价仅为5000元、标为“类属民国”的瓷瓶,因被买家抱着“豪赌”乾隆官窑的心理而最终以超出估价两万倍的1.2亿元高价成交,堪称拍场一大奇迹。

  其实,乾隆瓷之所以被狂炒,完全缘于它本身已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化品牌和概念而被市场过度包装和神话了。这一点,颇与当下书画市场狂炒追逐“石渠宝笈”有几分相似。这些年,香港苏富比等海外拍卖行在市场上成功地推出了“皇家御用”概念,尤其是把与乾隆朝相关的所有拍品都作为极品推出,如乾隆玉玺、乾隆御用腰刀等拍出了不菲的高价,自然乾隆瓷也毫不例外成为市场极力包装和概念化的一个对象。凡“乾”必贵,已成为拍场的一大现象,只要是沾上乾隆的标签,每每就身价倍增。

  就近年海内外拍场成交的高价瓷、天价瓷来看,绝大部分是乾隆朝的瓷器,鲜有高古瓷器,这与早期藏家偏好宋、元、明瓷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以说当代藏家在瓷器审美上已出现了群体偏离。这种偏离一方面是由拍卖公司的强大市场造势宣传所改变,另一方面同大量新涌进的投资型买家对瓷器缺乏基本的认知有很大关系。

  在民国时,宋代五大名窑和明代永乐青花、成化斗彩等成为藏家们热衷的重器,而不是像现今一味地追逐乾隆朝官窑,可以说那时的玩家更具专业性和品位。看一看瓷器大藏家孙瀛洲上世纪50年代捐献故宫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就知道真正藏家的品位了。

  众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窑”无论在釉色、器型还是图案纹饰上都追求一种简约素雅、端庄大气、自然天成的气度,特别在釉色纯美上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高峰。元代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草原民族风格突出,器型多样,大型器物增多,同时大量外销瓷使得烧制技术更加成熟,独特的元青花和釉里红成为元代瓷器的一大特色。明代永乐和宣德的青花最受后人的青睐,成化的斗彩、嘉靖的五彩也都各具特色,在绘画纹饰的丰富性上明代也超越前人。反观乾隆朝瓷器,受乾隆帝和皇家审美的偏好,因过分追求纹样繁缛、色彩艳丽、构图丰满和工艺复杂,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艺术性。虽外观不失雍容华贵,但与宋、元、明朝的瓷器相比,终不免露出一股艳俗气和工匠气,富丽有余,而文雅不足,这是乾隆瓷的一大硬伤。

  目前,不少投资型买家对艺术品一窍不通,从众心理严重,往往市场流行什么就买什么,甚至不知真假。刚刚发生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的这一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1.2亿元拍出的瓷瓶原本被苏富比专家鉴定为“民国所仿”,因此谨慎地将其标为“类属民国”,低估为5000元,但这并不妨碍投资型大款去“豪赌”一把。当艺术品沦为一场投机博傻游戏时,实在是悲哀的一件事情。

  在这股狂炒乾隆瓷的背后,客观讲也充斥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是眼下的价格被人为拔高了许多倍,一些本不该高价的乾隆瓷在资本的追逐下,被不断天价,充满了大量的水分,行情被严重透支了。在价格虚高的同时,还存在着浑水摸鱼、真假混杂的情况,一些拍卖公司利用买家对乾隆瓷的陌生和好奇,上拍一些似是而非的冒牌货,甚至干脆拿一些赝品来充数。

  笔者以为,当前市场上这股“乾隆瓷追逐热”和“天价风”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不可否认乾隆朝瓷器确有其独特之处,有些品种如珐琅彩等确实画工精美,工艺高超,不惜工本,但也并不是所有乾隆瓷都值得去大力追捧,一些品种不乏艳俗和匠气,应该区别对待。那种凡乾隆瓷就动辄天价的市场行为既是不理智的,也是不足取的。当下,如何扭转人们对乾隆瓷的片面认识是比较迫切的事情,市场对乾隆瓷的狂热追捧有必要歇一歇了。牟建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