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的匠人。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鲍勃·迪伦曾经如此说。
而中国的数万歌迷,却为终于迎来了鲍勃·迪伦激动不已。4月6日晚,70岁的美国摇滚之父鲍勃·迪伦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个人演唱会。而这是他在中国内地的首场演唱。悠扬的口琴声回荡在北京的夜空,沙哑的嗓音透出光阴的流转。6日晚上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几乎座无虚席,中国“摇滚教父”崔健也在观众席中。9日,他在上海的演唱会更是在万众期待中沸腾全场。
对于首度来华,鲍勃·迪伦表现得非常兴奋:“这将是个独一无二的演出,集简单与虚幻于一身,我将以最轻松的心情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表演。”
反叛的代言人歌唱“理想”
上世纪60年代,一个如此遥远的年份,鲍勃·迪伦凭借《答案在空中飘扬》和《大雨将至》等反战运动歌曲一跃成为美国的一线偶像级歌星。
1964年1月,在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的四个月,迪伦发行了新专辑《时代变了》。在这张专辑中,迪伦借助音乐表达自我,吸引了很多人,也让年轻人觉得唱出了他们的所感所想。迪伦一跃成为超级巨星,一位60年代反叛力量的代表,一个体现着非主流青年理想主义的代言人。
直到现在,迪伦仍然认为自己上世纪60年代的那些抗议歌曲是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写就的,而那些环境不可能复制。他说:“要写出这些歌,你必须具有支配精神的力量。我已经做过一次,而一次已经够了。假如我现在出道的话,很难想象灵感会从何而来,因为你必须呼吸着合适的空气去发挥创意。”1965年,迪伦完成英国巡回演出之后,开始迷恋英伦摇滚的节奏,从此走上“民谣摇滚”这种全新乐风。迪伦的专辑《重返61号公路》发行,其中《像一块滚石》标志着他正式迈入了摇滚创作阶段。虽然当时其公开放弃纯民谣的举动激怒了歌迷,迪伦仍然不顾一切声音,我行我素。多年以后,这首歌被权威音乐杂志《滚石》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第一名,而甲壳虫乐队的成员埃里克·史密斯说:“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情形,它陪伴我度过青年时光。”
奥巴马也是他的忠实“粉丝”
最伟大的文化符号、民谣摇滚教父、反战英雄、音乐界传奇……对于鲍勃·迪伦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人们给予了很多标签。但鲍勃·迪伦说这些标签“没有一个是靠谱的”。迪伦对主流追求丝毫不感兴趣。他说,“我只是觉得主流文化很落后,是个骗人的把戏。它就像窗外那坚固的冰霜,你不得不穿着笨重的鞋子走在上面。”
2010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携夫人米歇尔在白宫举行了一场纪念美国人权运动的音乐会,也邀请了鲍勃·迪伦。鲍勃·迪伦依然很特立独行,非但不参加排练,就连音乐会当天和总统夫妇媒体拍照环节都丝毫不感兴趣。奥巴马说两人仅有的互动就是礼节性的握手和迪伦离开时报以的一个笑容。“如果他做些别的什么,那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奥巴马很买“非主流迪伦”的账,是他的忠实“粉丝”。
除了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十分欣赏迪伦。1997年,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为他颁发表演艺术奖典礼时,克林顿任命其为肯尼迪中心荣誉会员,并称赞迪伦作出“激发国家良心的贡献”。
唯一获诺奖提名的歌手
2003年,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一键一键敲出来的回忆录《像一块滚石》出版,最终将他诗人和散文家的情怀表露无遗。该书进入《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榜单长达19周之久,还被全球数十家著名媒体评选为“年度最佳图书”。而他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歌手。
在书中,他是这么解读自己的身份的,“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的匠人。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1966年7月29日鲍勃·迪伦在纽约住处附近被摩托车撞倒,脑震荡、失忆甚至中度瘫痪,不得不暂时退出乐坛,并隐居乡村。但这也让他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2007年,鲍勃·迪伦在开姆尼茨美术馆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画展起名“憔悴的空白系列”,画作表现的是从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全球举办“永不停止的巡演”时的所见所闻。鲍勃·迪伦的多才多艺让同行望尘莫及。
人生惟独一次的回头
直至如今,鲍勃·迪伦仍有新作不断问世,外加永无休止地在全球巡演。迪伦最有资格谈怀旧,但他却坚决地选择说:别回头!
唯独有一次例外。2005年,受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邀请,他决定出演自己的传记影片《迷途之家》,反映1963年至1966年间辉煌的音乐生涯。在影片《迷途之家》的开头,迪伦说,“我出生的地方离我最终想去的地方很远,可惜我不记得那个地方在哪里了,所以我这一辈子一直在寻找那个属于我的家。”在影片的结尾,被无休止的巡演折磨得筋疲力尽的迪伦说,“我哪儿也不想去了,我想回家。”
写着诗、唱着歌、谈着琴、画着画,对鲍勃·迪伦而言,一生就似一场旅程,唯有出发才能走在回家的路上,就像他当时毅然离家出走前往纽约,抑或是现在带着皱纹和乐迷青葱岁月的回忆来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