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请孟子曾国藩剖析刺母案:利字当头 不夺不餍

2011年04月20日 10:1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国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准备带回家给母亲吃。

汉文帝为生病的母亲亲口尝药,虽然现在看来不科学,但孝心可嘉。

  孟子认为“性本善”,人人皆有不忍之心,这样就有了向善、塑造仁义的人格的先天条件,这是对塑造人格的一个鼓励。

  利字 傲字当头的价值观扭曲天性 刺刀不仅捅向别人母亲 也捅向自己母亲

  史上那些不忍

  这里说的“刺母”,不仅讲的是自己之母,也包括别人之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母亲是没有分别的,刺别人之母,即刺自己之母;刺自己之母,即刺天下人之母,一刀所向,即伤害了天下所有的母亲。我们且看:

  今年初,据说把“神曲”唱得极好的音乐奇才药家鑫,举刀捅向一位年轻的母亲,血淋淋八刀,一位两岁的孩子从此无母。

  今年3月底,华东某国际机场,一位留日归来的学生,举刀捅向自己的母亲,血淋淋五六刀,把全天下人都刺痛了。

  两把冷血刀,将泱泱大国的文明肌体刺得鲜血淋漓,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个国度曾经长达几千年以孝治天下,曾经将“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作为人格的必修课。我们的价值观机器,一定有哪个零件出问题了,我们就请战国时期的孟轲老师傅来检修一下,维修一番,同时请来的助手还有颜之推、曾国藩。

  文/刘黎平

  刺母案动机层面:利字当头 不夺不餍

  案情回放:3月底,华东某国际机场航站楼,“80后”旅日学生从日本归来,出站后不久,与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发生争执。争执时,留学生拔出水果刀,向母亲连刺数刀。案发后,民警迅速将凶手抓获。华东某国际机场警方发布消息称:母子俩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儿子自己描述:“机场见面时,她说‘不可能给你钱,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我脑子一下子一片空白,冲上去就用刀刺了她。”

  案情分析:儿子描述自己行凶时“脑子一下子一片空白”,我们根本就不能相信他的“空白”说,他的脑子里一点也不空,而且还塞满了大大的一个字:利。

  按照孟子老师傅的观点,母子两个在机场交谈的核心内容就是利:钱的问题。儿子的脑子里就是装满这个来和母亲交流的,说明他可能在飞机上对于钱的话题酝酿已久,怎么可能一片空白?这个情形和两千多年前孟轲老师去魏国有点相似。

  魏惠王见到孟子的第一句话就是: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利于我国吗?(亦将有利于吾国乎?)如果套用在这位留学生的身上,可能就是这样:妈妈,您大老远来接我,有钱给我吗?

  从魏惠王的提问中,孟老师诊断出一个很大病症:利欲熏心。于是赶快就对症下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只讲利有什么害处呢?它会将人际关系简单化为一种利益的索取关系。

  我们看这个利益索取关系的公式,并且进行推演:

  大国大夫将万乘之君当成取款机,小国大夫将千乘之君当成取款机,留学青年将母亲当成取款机,这样一种简单的粗线条的人际关系导致恶性结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级之间以索取利益相许,国家就危机了。我们再把孟老师的结论推论下去:家庭成员间索取利益,家庭就危机了。

  把母亲当成取款机的少年, 此刻看到取款机功能障碍,取不出款,自然恼羞成怒,他取出刀来泄愤,在他眼中,刀子所刺的,只是一台取款机而已。

  刺母一案,似乎源于物质条件的不能满足。果真如此吗?孟轲老师又进一步分析:只要索取的心态存在,任何物质条件都不能填平。

  那些篡位弑君的大夫,物质条件不够好吗?他们的资产占整个国家资产的十分之一,“万取(占)千焉,千取百焉”,但因为只有利字当指导原则,结果导致不全盘索取过来就不会满足,这个叫“不夺不餍”。那位留学生的条件无需多言,能够去日本留学,物质条件不会太差,而且他的母亲是借款供他读书,不说钱,起码这份爱心已经够丰厚的了,但他还是“不夺不餍”,于是操刀弑母。

  不过,还有一点要请教孟轲老师的是:作为平常人,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也会因为某些事情、某些利益,导致怨母、骂母,乃至断绝关系,但不至于刺母、杀母。

  刺母之下,安的什么心?这似乎超出了利的范畴,请孟老师进一步分析。

  心理层面:敢于向亲人挥刀 因为丢了“不忍人之心”

  孟轲老师认为,如果人的心中装满仁义,就不会置他的父母双亲不顾:“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如果那位留学生心中有仁,就不会利刃刺向母亲。

  仁是什么?就我的学识水平而言,不能也不敢定义它,但孟子给了一个看得到的起点: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怜悯恻隐心。我们看一些影视剧,一些初级阶段的坏人在干坏事时,会满头大汗说一句:大哥,我下不了手呀。下不了手,就是“不忍人之心”。

  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

  孟老师说:人人都有不忍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怎样来量化“不忍人之心”,有案例的:当你看见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快要跌到深井里去时,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惊惧同情恻隐的心理。同情,并不是因为你认识小孩的父母;惊惧,不是因为小孩的哭声太吵;恻隐,不是因为你想博得乡里人的赞誉。你的不忍心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这是你的天性。

  因为不忍心,具备了一切美德的可能。不忍心是刚刚燃烧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轲老师说,好,既然大家都有不忍之心,我们满怀信心地从这里起步,要达到最高的人格境界——仁。不要偷懒,不要找借口,因为不忍之心,你有,我有,大家都有。

  如果把不忍心等品德扩充下去,就可以保有四海,如果丢弃这份天生的美德,那么你连父母都侍奉不了。“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关于保有四海,这是个技术难度很大,而且涉及国际霸权主义的问题,我可不敢谈;但是关于侍奉父母的问题,我不用做太多的理论演绎,阳光底下的罪恶,大家都看到了:

  留学少年,一刀刺向他的母亲。真的很忍心。

  药家鑫,一刀刺向别人的母亲,真的很忍心。一刀下去,很忍心;第二刀下去,很忍心的二次方……第八刀下去,很忍心的八次方。

  虽然一为刺自己之母,一为刺他人之母,但是在心态的本质上,他们高度统一了:忍心。所伤害的具体对象不同,但所伤害的本质是一样的:善良仁慈的本质。

  心不仁连动物都遭殃

  不忍之心丢掉了,不仅不能保四海,侍父母,善待路人,恐怕连小动物都不免受虐待。

  纵观近年来一系列的怪案、惨案、奇事、雷事,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学生用硫酸泼动物园的熊,某女虐杀小猫,一年轻干部飞腿将七十岁老者踢倒在田野里。这些和刺母案似乎毫无关联,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犯罪心态:忍心。

  不忍心,世界安宁;忍心,连小动物都遭灾。

  然而,忍心的心理状态又源于何处?孟子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更加不敢“当仁不让”地充当导师的角色,特地请来教学助手曾国藩和颜之推。

  为何这样残忍

  因为傲慢和不敬

  先从曾国藩老师的家书找答案。曾国藩当年在北京位居二品大员,这样的家庭背景很容易让子弟骄傲,曾国藩很紧张,一封又一封家书寄回老乡荷叶塘,信里说:“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

  曾国藩开药方:

  子弟力戒傲慢骄横

  为了防止滋生这种骄傲之气,曾国藩禁止儿子坐轿骑马,一定要步行;禁止呼奴喝婢,倒茶倒水都要自己来。

  曾国藩儿子曾纪泽在这样的教育下,没有半点骄傲之气,反而成为了家庭的骄傲、国家的骄傲,他是中国近代史一流的外交家,与沙皇据理力争,夺回伊犁。

  相反,这两位行凶的公子,便是“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残忍源于傲慢,我无法判断刺母少年的傲慢是怎样形成的,但是我知道当刀刺向母亲时,他的心是傲慢的,以取款机的心态看待母亲便是一种索取者的傲慢,“呼奴喝婢”地索取,一旦“习惯自然”,骄傲之气便横亘心中,驱走了最基本的良心——不忍之心。

  我无法判断刺他人之母的傲慢是怎样形成的,但我知道当刀刺向他人之母时,他的心是傲慢的,我是音乐骄子,于是不免产生“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的强者心态,这种强者心态也驱走了他的“不忍人之心”。

  傲慢源于不敬,心中没有敬畏。曾国藩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怎样的敬?要有设身处地的功夫。“极怒之际,都设身易地以处,则意气顿平。”母亲不给钱,儿子极怒,但“易地以处”,换位思考,母亲借钱供我读书不容易,则“意气顿平”,还下得了手对母亲以刀相向吗?他人的母亲被我撞伤,记下车牌号码以取得应有的赔偿,这是应当的,这样思考,则“意气顿平”,还下得了手来“激情八刀”吗?

  颜之推开药方:

  亲情之爱“不可以狎”

  爱父母,爱中要带敬畏;爱子女,爱中要带可畏。颜之推老师的家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既慈且严,子女的爱才会畏惧而慎重。而长辈晚辈之间的亲情之爱,“不可以狎”,不能如同平辈的朋友一般没有尊卑长幼,否则极易养成子女怠慢不敬的心理:“狎则怠慢生焉。”一旦子女产生这种怠慢心理,而且成为习惯:“骄慢已习”,也可能产生消极后果。对父母没有敬畏的亲近,或导致父母可以戏弄,接下来便是父母可以侮弄,再接下来便是父母可以打骂,最后乃至可以挥刀。

  子女能忍心刺父母,多是源于亲情中不含敬畏的因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