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有光:要让全世界华人懂得汉语

2011年04月21日 13:4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周有光夫妇(漫画)丁 聪绘

  常州青果巷,本是一条悠长的江南小巷。临河而居的粉墙黛瓦,因为文人雅士辈出而生出几分传奇。已届106岁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就诞生在青果巷133号的老礼和堂。而另外两位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锋——瞿秋白与赵元任,也都与周家在青果巷比邻而居。

  与两位邻居不同,周有光的名字与语文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却是“偶然”。1955年,新中国召开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从上海赶到北京赴会。没想到,会开完了,人却被留在了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3年后,周有光等人创制出一整套《汉语拼音方案》,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贴上全球通行的标识。而此时,他已年过半百。

  “爷爷搞经济学半途而废,搞语言学半路出家;两个半合起来是一个零”。孙女周和亲上小学时说的话,如今常常被周有光拿来自嘲。

  85岁离休后,周有光开博客、写文章,20年时间竟有十几本著作问世,永葆学习的热情和充满活力的思考,令人叹服。如今,106岁的他每天端坐在书房里那张黄色小书桌前,读书,写作,会客。老先生满面泛出红润的光泽,讲起话来思路清晰、中气十足,写起字来,手不抖、气不喘。爱讲笑话的他,讲着讲着就会像孩童一样笑出声来,一只手还会不由自主地挡在嘴前,好像很不好意思笑成这样。

  因为是百岁长者,访者常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总爱开玩笑说:“上帝把我给忘掉了”;因为历经近代中国的百年动荡,人们常向他探求中国的前途,他总是坚定地回答:“我对未来很乐观,充满信心。”

  语文现代化符合历史需要

  “人家笑我们几个字母搞了3年,其实不止3年”

  记者:您当年从经济学研究转向语言学研究,虽然是意外改行,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语文现代化。站在历史的角度,您如何看中国的语文现代化?

  周有光:我觉得语文现代化发展得非常好。语文现代化主要是4种要求:语言要共同化,文体要用白话文,文字要用简化字,注音要用字母。中国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了语文现代化运动。当时的中国人只会方言,不同地方的人碰在一起不能讲话沟通。1955年,我国召开文字改革会议。为什么开这个会?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而当时人民群众文化低,所以一定要搞语文现代化运动,并把它视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大事情。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符合历史的。

  记者:语文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汉语拼音方案》已历经55年的实践检验。如今回顾《方案》的制订过程,有无遗憾?

  周有光:那时我们花了6年工夫,非常认真,一丁点的问题都仔细研究。假如那个时候马马虎虎,今天就要后悔了。汉字有6万个,可一直到1918年才制订了注音字母,后来语言学家赵元任也设计过国语罗马字的方案,都很好,但是很复杂,不容易推广。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要重新设计。当时我们一下子收到国内外来信4000多封,许多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几百种方案,我们一个一个认真答复。

  汉语拼音方案制订的过程当中有许多困难。人家讲笑话,说几个字母你们搞了3年,太笨了。其实不止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汉语拼音,这还只是中国的标准,拼音方案还要应用到外国,要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通过。后来我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开会讨论了3年才成功。一直到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才被认定为国际标准。这对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当时我去美国谈判,他们说国会图书馆有70万部中国书,要将全部编目改成拼音,需要2000万美元,实在没有这个资金。后来他们筹了两年才集到这笔资金,改了过来。

  《方案》起初作为小学生认字的工具,后来作为文化和商品流通的工具,再后来成为国际交流的文化桥梁——汉语拼音的传播比我们想象得还顺利。

  记者:语文现代化中的汉语拼音几乎没有争议。但有人认为简化字,从技术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比不上繁体字,而且割裂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您如何看?

  周有光:现在许多人不了解历史,认为简化字是新中国的独创。其实,简化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我这里有一本书,叫做《简化字溯源》,这本书把最早的简化字都拍了照片。你看,简化字的“还”字,在汉简上面就已经有了。许多人认为书法一定要写繁体才好看,这话不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1/3。历代大书法家不乏写简化字者,许多简化字是书法家创造出来的。所以说,简化字跟书法没有矛盾。

  要让全世界华人懂得汉语

  “当今文化是国际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国门,有的地方还掀起了“汉语热”。许多人就问,未来汉语能像英语一样流行吗?

  周有光:国际共同语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旦一夕能改变的。英语的推广经过400年的历史。英语变成世界共同语,不是开会决定的,而是事实的变化。为什么英语流传这么广?因为全球化。选择英语有5个有利条件:人口众、流通广、文化高、出版多、使用便。改革开放以后,我到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演讲。我问学会负责人: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哪一种用得多,哪一种用得少?她告诉我,英语占到了80%,法语15%,西班牙语4%,俄语、阿拉伯语、汉语加起来占1%。你看,我们的国际性并不高。

  我提倡的是,第一步要把我们的语言文字推广到全世界的华人,21世纪要使全世界的华人都会讲汉语,都会写汉字。

  记者: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处于怎样的位置?

  周有光:发出自己的声音非常重要。我提出一个原则,全球化时代,你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是从国家来看世界。有人说“30年河西30年河东”,世界文化的接力棒从西方传到中国来了,文化中心也要跑到中国来了。我根据文化学,提出“双文化”论,即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而不是简单的“东西文化”。东方文化实际上并不是1个东方,而是3个东方:东亚、南亚、西亚;西方文化是西欧加上美洲。所以现在有四种传统文化:东亚传统、南亚传统、西亚传统、西方传统。在这四种传统文化之外,还有一种文化是世界性的,即国际现代文化:它由全世界共创并共享。所以我认为当今的文化是国际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而不是东西轮流坐庄。

  周有光趣事

  □周有光的太太是“张家四姐妹”的老二张允和。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在与张允和结婚前,周有光曾写信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回了一封10页纸的信,只有一个意思:“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二人婚姻持续了70年,直至张允和在93岁去世。

  □连襟沈从文曾开玩笑地送给周有光一个外号——“周百科”。谁知中美建交后,周有光与刘尊棋、钱伟长等共同翻译了《不列颠百科全书》,真成了“周百科”。

  □97岁时,周有光住院做检查,在病例上填写年龄,医生不相信,认为是将79岁错写成97岁。其他人听说有个近百岁的老人,纷纷来看热闹,周有光开玩笑说:“大家是把我当做大熊猫了!”

  □喝咖啡红茶,看电影大片,开网络博客,99岁那年游览天津,小辈儿们称他“新潮老头”;周有光戏称自己是“漏网之鱼”,脱出20世纪那张网,进入到21世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