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舞蹈家陈爱莲:争取早日复排舞剧《红楼梦》

2011年04月21日 17: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汪遇星

  “我争取早日复排舞剧《红楼梦》。”这是笔者不久前采访舞蹈家陈爱莲时,她所说的一句话。

  陈爱莲今年已经72岁了,但她依然在给学生教授舞蹈课程,甚至依然活跃在舞台之上。对于陈爱莲来说,舞蹈是她的生命,是她毕生的事业,是值得她倾其所有的一门艺术。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来自于“热爱”二字。

  自幼就喜欢跳舞的陈爱莲,13岁时被选入了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员班(新中国最早的专业舞蹈培训班),后来又进入北京舞蹈学校继续学习舞蹈。“我和其他人都不一样”,从谈话中笔者得知,陈爱莲所说的“不一样”是指,和其他舞蹈家相比,她自己是“拥有良好的芭蕾舞基础的民族舞剧演员”。在北京舞蹈学校当年还没有“分科”的时候,所有的学生接受的都是全面的舞蹈教育,芭蕾舞(他们的芭蕾基础都是跟着俄罗斯专家学习的)、民间舞都要学。“分科”以后,因为陈爱莲是尖子生,“芭科”和“民科”都抢着要她,而“尖子生应该搞中国的舞蹈”,所以她就被分配到了“民科”。同时具备芭蕾舞和民族舞两方面的良好素质,这也是陈爱莲能在民族芭蕾舞剧《鱼美人》中担任主角并且一炮而红的原因。而《鱼美人》的成功,让这位兼得芭蕾与民族两方面舞蹈营养的舞者,从此开始了她在舞剧事业的梦想和跋涉。

  从这一点联想开来,的确,伴随着“分科”,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现在的舞蹈演员很多都是专而不全。当我们得知某某人是舞蹈专业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问:“是跳什么舞的?”而什么叫做“舞者”?“舞者”原本应该指的是“跳舞的人”,应该是不偏科、各种舞蹈都能涉足的人。我们现在常说的“舞者”,其实应该在其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词,比如“芭蕾舞者”或是“民族舞者”。这些“舞者”所缺乏的恰恰是全面而综合的素质培养。我们总在讲综合实力,而持续的“专业化”的细分,综合实力又从何说起呢?“如果当时中国没有分成两个流派,那么现在中国的舞剧要更好!”陈爱莲的这句话表达了她的舞蹈主张。

  说到应该如何把舞蹈跳好,这位身着大红绣花外套、戴着艳绿色围巾的舞者指了指自己的衣着,说:“要时刻注意自己留给他人的感受,不能让观众无聊,更不能让观众睡觉。”上台演出不比在台下练习,上台是演给观众看的,不应该说有多么专业化,而应该说好看。如果观众不能接受、不喜欢,对舞蹈产生不了兴趣,那么一个舞蹈作品的专业性、思想性又从何说起呢?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必然是从外在到内在的美的渗透。联想现在中国的一些现代舞作品,不管宣传单上印着何其丰富、何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们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永远是一种让人无法欣赏、无法理解的形式,别说普通观众了,就连专业人士都大呼“难懂”。这样的作品让人感觉不到“美”的存在。还有些舞蹈演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美,让人觉得“为什么他们的动作会做得这么难看,他们是学跳舞的吗”?说起这一点,其实所谓的专业舞者都是由非专业舞者过渡而来的,为什么有些非专业的人跳得好,有些专业舞者反而跳得差?因为跳得好的人是用心在跳舞,是在想尽办法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排练和表演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试着去换位思考,想想假如我们自己是观众,看了自己跳的舞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只知道一味地自我陶醉与欣赏,觉得自己的舞蹈作品表达出多么高深的思想,那么这种舞蹈注定是失败的。

  “软实力依然是重要的,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文化。钱财难以留下,但文化可以传承。”陈爱莲的这句话是对中国舞蹈的鞭策。第一,中国的舞蹈人还有太多的东西要学。舞蹈教员要学会更好地去从事教育工作,而舞蹈学员则要学会如何把中国文化融入自己的心灵之中,以更好地从事这项事业。第二,中国的舞蹈人应该把文化传承放在第一,而不能把财富积累看得过重,应该多创造出一些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如果能活到一百岁,到那时,我还会继续跳舞。”这是陈爱莲在临别时留给笔者深刻印象的一句话。艺术家是需要激情的,搞艺术更离不开对艺术的热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