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魏晋以孝治天下 连地痞都是孝子

2011年04月26日 19:05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期主题  《闻雷泣墓》

  [魏]王裒,字伟元,事亲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雷,即奔墓所,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隐居教授,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遂三复流涕,后门人至废《蓼莪》之篇。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栏目主持  方海征

  □主讲人  姚淦铭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著有《孝经智慧》、《大学智慧》等书。

  人物名片  王裒

  字伟元,西晋学者,因父为司马昭所杀,不臣西晋,三徵七辟皆不就,隐居教授,善书。

  《闻雷泣墓》又称《王裒泣墓》,讲述了魏晋时孝子王裒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六则故事,讲述了王裒的母亲活着时,性极胆小,特别害怕打雷。母亲去世后,王裒将其葬在山林之中,但是每次遇到风雨,听到雷声,王裒即刻奔向母亲的墓地,一边哭一边告诉已故的母亲不要害怕。

  心系亡母

  雷雨天伏在母亲坟前

  魏晋时代的王裒,字伟元。据说他身长八尺四寸,容貌也长得非常出众,博学而多才多艺,德操高尚,言行必遵礼法,侍奉亲人至孝。他的母亲活着时,性极胆小,特别害怕打雷。母亲去世后,王裒将其葬在山林之中,但是每次遇到风雨,听到雷声,王裒即刻奔向母亲的墓地,跪在墓地前拜祭母亲并且哭泣,一边哭一边说:“我王裒在此,母亲不要畏惧! ”

  其诗描写得很生动: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冰魂,形容梅花、莲花等清白纯净的品质。这里另有意思,指因夜宿坟墓,有侵骨之冷。夜台,指坟墓、墓穴。阿香,是神话传说中的推雷车的女神;又有“阿香车”之说,指雷神之车,或雷声。不过,读到这里我们也会马上想起,在《后汉书·蔡顺传》一则里也有记载: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顺辄圜冢泣,曰:顺在此。可见古人在表述孝子之孝行时,有雷同的模式。

  说起来,王裒也算名门之后,他的祖上就有当官的。王裒的祖父叫王修,是魏国的名士,官至大司农郎中令;他的父亲是王仪,为司马昭的司马,因讨伐东吴失败直言而被杀害。当时在东关那场战役失败后,皇帝就问众人:“最近的事情(指战事不利),这个罪责应该由谁来承担? ”王仪说:“这该是元帅的过错。 ”皇帝大怒说:“司马难道把罪过归在我的头上吗! ”于是就把他拖出去斩首了。因为父亲被杀,王裒就携着母亲,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家乡昌乐,并且在那里隐居起来,自耕自食,以教授为生。

  自食其力

  清贫隐居不接受帮助

  因为非常贫穷,王裒就亲自耕种,用田里种出来的东西糊口谋生,他还用自己养的桑蚕吐丝来做成衣服。事实上,王裒身边有很多人想帮助他,但是都被他给拒绝了。

  因为隐居的时候还讲课,所以王裒在当地有很多的门生。对于这位老师,他的门生曾经秘密地为他收割麦子,但是王裒看到后就把麦子丢掉。还有认识王裒的旧友们,看到王裒生活得如此穷困,就给他送东西,但是他都不接受。王裒的门徒被当地县里抓去服役,门徒请求王裒撰写文书给县令,他对门徒说:“你现在还是需要而且应该去服役,而我的德行很浅薄,不足以庇荫你,写了也没什么意义!而且我已经不执笔四十年了。 ”说完之后,他还徒步担着干饭,让儿子背着盐、豉(调味品)和草鞋,送服役的学生到县衙。

  因为王裒在当地非常有名,而且他的门徒随从的人有千余人,庞大的队伍到县衙后,安丘县令还以为王裒是来拜访自己,专门穿好衣服出来迎接他,结果王裒鞠了一躬说:“我的门生来为县里服役,所以我来送别。 ”然后就流着眼泪而离去。

  难离故土

  战乱之中被盗贼所害

  在父亲被杀之后的日子里,王裒一直不面向西而坐,这个举动表示王裒绝不做晋朝之臣。《诗经·小雅·蓼莪》中曾经写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说的就是又长又大的莪啊,那不是莪而是蒿;哀伤哀苦啊我的父母,生养我啊真劳苦。文中的“蓼”是长、大的意思。莪,美菜。蒿,贱草。莪蒿,也叫萝蒿、抱娘蒿。诗句的意思很有寓意,莪蒿常常抱宿根而生长,就像孩子依靠着母亲一样,比喻孩子长大了,全靠父母生养。然而蒿不可食,又比喻孩子不能终养父母之遗憾。据说,每次王裒读到这里都会流泪,后来他的门人甚至避开《蓼莪》之篇不再诵读。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知王裒贤德有才,不仅给他的父亲王仪平反,而且还多次邀请王裒出来做官,但王裒坚持不就,说什么都不答应。据说,因为让他做官,他还在其父墓侧筑屋而居,每日朝夕至墓前跪拜,而且手把着旁边的树悲哀地号啕大哭,他的鼻涕眼泪都溅落到了树枝上。时间久了之后,树木也为之枯槁。

  王裒的孝行操尚感动乡里,他曾被推举为“孝廉”。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汉刘曜攻陷洛阳,大肆烧杀抢掠,齐地盗匪四起,亲戚朋友大批南迁,但王裒恋祖茔不肯离去,最后被盗贼所害。

  趣味阅读

  雹子不打孝廉地

  曾有相关材料称,孝子王裒是历代儒学和官方教化民众与学子、倡导孝文化的榜样。明成化二年即公元1466年,昌乐知县范威倡导儒学,于王裒故里增筑王裒墓,并刻碑“魏孝子王裒之墓”用来纪念他,表彰他的德行。此后孝风倡行乡里,历代多有修葺增筑及刻碑表彰。

  清康熙五十一年,徐人元《王裒墓》一诗中写道:“至性孤行绝代天,蓼莪诗废感生徒。终生耻向西都坐,永痛长庐北海隅。墓筑垣墉人共护,邑修俎豆吏躬趋。刘君手植森森柏,莫遣哀魂泪洒枯。 ”

  今天还有很多有关的文字材料,也值得引述推介。比如,据《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记载:魏孝子王裒墓,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之马宋集以东八里,即今天的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该村原名桃花村,因临近王裒墓院,王裒墓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两次香火会,蔚为壮观,香火旺盛,闻名百里。日久,桃花村名渐隐,王裒院之名益显,于是就改名为王裒院。王裒院村位于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王裒墓在村西,巍然兀立,墓前至今立着明成化二年魏孝子王裒之墓碑,碑高2.2米,宽1.1米。墓院两侧另有碑记6方,周围有柏树、国槐、白杨树等,院貌朴素、宽阔、宁穆,望之令人肃然起敬。

  因为王裒的故事,村中还有很多美好传说,据该村老人讲,王裒墓有“仙方活人”的灵气,谁家的人得了重病,前去求拜,辄赐神药,食之即愈,十分灵验。还有“雹子不打孝廉地”的说法,传说王裒的孝心感动了玉皇大帝,特赐“免雹照牌”一面,所以王裒墓院附近很少发生雹灾。

  相传王裒墓原有一个大院,四面是砖砌围墙,南北近百米,东西宽60米,占地近10亩。墓前建有凉亭三楹,八根八棱石柱挺拔矗立,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十分壮观。当时墓高20多米,院内有六十多棵两抱粗的大松树。1947年,潍县解放前夕,墓院内的大松树被国民党陈金城的部队全部伐去修了碉堡。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又遭严重破坏,院墙、碑碣基本毁尽。今天的王裒墓院状况,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乡民捐资重修,并搜集了部分古碑,重刻了多方碑记,在周围种植了一些树木。

  王裒墓院近代几经浩劫,现状已非昔比,其状态与规模与原貌相差天壤,几近荒芜。近年镇政府和周边村民虽已陆续投资20多万元,搜集了部分古碑,重刻了多方碑记,出版了有关书籍,被列入了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恢复原来的规模形制还需要多方关注,加大投资,才能真正把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并传承下去。

  魏晋以孝治天下

  王裒生活在魏晋时代,魏晋相承,以孝治天下。虽然以孝治天下远不如清谈玄言那样引来议论纷纷,但在那个时代孝是非常被倡导的。

  不孝是一项重罪

  鲁迅曾经指出:“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这是一针见血之论。魏晋的书中记载的孝子似乎甚多。《晋书·孝友传》载孝子14人,不算多;而列传所载,称“性至孝”、“居丧以孝闻”者,略计有55人,超过《孝友传》三倍。比如以“酌贪泉而觉爽”著名的吴隐之就是位大孝子。他在后丧期间只吃点咸菜下饭,咸菜的味道吃起来特美,他就连咸菜也扔掉了。而另外一位殷仲堪瞎了一只眼,是他大孝的光荣标志,《晋书》本传:“父病积年,仲堪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遂眇一目。 ”

  孝既是朝廷倡导的道德规范,不孝当然成了严重的罪行。《世说·赏誉》注引,“每见国家赦书,谋反大逆皆赦,孙杀王父母、子杀父母,不赦,以为王法所不容也。 ”可见晋时不孝之罪甚于谋反,可谓重矣。因此,在魏晋时代要整倒一个人,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扣他一顶“不孝”的大帽子。魏时孔融、嵇康被杀,表面的罪状都是“不孝”。晋明帝司马绍为太子时,王敦看此人颇有才能,继位后会碍自己的手脚,“欲诬以不孝而废焉”。后来谎言被温峤当众戳穿,此事未行。

  连地痞都是孝子

  由此可以看出,在魏晋时代孝的道德约束力量达到了非常大的强度,连以破坏礼法、放荡不羁著称的名士胡母辅之、谢鲲等人,可以调戏妇女,却没有一个负“不孝”之累。综上可见,“以孝治天下”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气候,为贯彻“以孝治天下”的方针,两晋统治者有不少动作。朝廷议礼,特别是丧礼,更为频繁,《晋书礼志》有集中的记载,因丧礼与孝道直接相关,所以十分受到重视。

  魏晋时代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乡邑清议”,士人入仕必先经过相关的人评品,如果有不孝的污点,这一关就通不过。《世说·任诞》曾经写道:“(阮)简亦以旷达自居。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他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 ”如此特殊的情况下吃了一点肉羹,因在父丧期内,就被考核的人给卡住了,近三十年不得叙用。但魏晋时代的君王背叛了各自的主子,做了主子之后却很需要臣民对自己的忠诚,羞于言忠而倡孝,其本意在求孝与忠的一致,“求忠臣必于孝子”,“资于事父以事君”。

  倡孝弱忠太虚伪

  既然以孝为重,不忠无损大节,如此倡导孝而弱化对忠的关注,如此强调的孝难免也有虚伪的感觉在里面。比如,《孝友传》中的刘殷、王延,都背晋事敌,做了刘聪的高官,仍名列青史。王育、韦忠、刘敏元都背晋投敌,却因忠于顶头上司或救助乡亲的义气,而仍在《忠义传》中立传。虽说居丧期间是不能作乐的,比如明帝刚死,国丧未期,尚书梅陶私奏女伎,遭到御史中丞钟雅的弹劾。而到了谢安执政的时候,“期丧不废乐。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 ”为什么无人弹劾?因为谢安已登台辅,位尊权大,没人敢碰了。由此看来,之前说过的《晋书》列传中有孝子55人,其中恐怕也会有假。特别是地位显赫而又仅仅“居丧以孝闻”的一些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