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4月26日上午,一则有关河北省武安市钢铁调查报道的新闻视频火暴网络。报道中,当地发改局官员面对央视记者询问钢铁产能的问题,先是无言以对,再是答非所问,现场数度静默。该视频被大量转发引发网上热议。(《新京报》4月27日)
很多人都对这位武安市发改局分管工业的马科长“官不大僚不小”感到气愤,笔者倒觉得换个维度看,这其实证明了监督进步。
还原采访经过得知,这次采访是历经三天坚持才来的。虽然马科长由于人微言轻,有些话不敢说不知怎么说,但如果没有媒体的坚持,没有监督力量的威慑存在,根本就不可能有马科长出来接受采访,也不可能有后来的“背书采访”。这就是一种监督的进步。
就“背书采访”来说,这位马科长的无言以对、答非所问,让人不快不爽。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采访对象到底有没有按自己方式选择接受采访的权利?是不是每个采访对象在面对采访时,都要满足媒体的所有采访要求,都要把自己知道的全盘托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采访对象认为有些内容不能说不便说不好说,确实也可以选择拒绝说。
这里看似是一对矛盾,一方面媒体要了解真相,另一方面采访对象出于某种心理遮掩真相。解决这个矛盾,媒体其实还有一种积极方法,那就是充分运用媒体自身的力量,把自己遇到的采访障碍公布出来,让公众看到采访对象是如何面对采访的。比如像现在这样,马科长不是欲顾左右而言他吗,那就让公众看看什么叫“背书采访”。这就传递出了一种压力,迫使采访对象不敢过分搪塞忽悠采访。现在央视这样做了,这就是一种进步。
去年,许多地方政府都在强调要学会在媒体监督下工作。监督的进步,不能依赖公权的自觉,媒体也应该积极有为,给公权上上监督课;这样,反过来又促进监督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从“背书采访”中看到监督进步,但对此不是沾沾自喜,而是以有为促更大进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