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保护范围内南三道街院落被全部打通。
曾一智 文/摄
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志愿者、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一智日前给本报发来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份报告,我们注意到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一期、二期工程,虽经专家论证通过了保护性修缮方案,但到了实施阶段就被彻底变更,保护变为暴力拆除。
从1月到4月,哈尔滨各媒体开始报道今年即将启动的一大批“棚改”项目。曾一智注意到,被公布的将要实施改造工程的名单中,有一大批历史文化街区及保护建筑,其中“中华巴洛克三期、四期工程”这几个关键词很刺眼,不由得让人回想起2007年、2010年启动实施的中华巴洛克一期、二期“保护与更新”项目。这两期工程都是建设方篡改经专家审核的规划方案,在街区内肆意拆除,并驱逐所有原住民,使历史文化街区必须依法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遭到彻底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缩水一半
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建于民国年间的建筑以四合楼的形式构成宽敞的院落,有的大院贯通两条街。许多建筑檐上檐下带有精美水泥堆塑花饰,这是当年的中国工匠将中国古建中本应体现在砖雕木雕上的吉祥图案放大在此处。有许多大体量建筑的每一个窗上的花饰都不重复,院内二层带有敞开式或封闭式木质回廊,有些大院的廊上挂落(倒挂楣子)的花饰也不重复,充分体现了当年闯关东来此经商的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对人生寄予的祝福。研究哈尔滨建筑的日本学者西泽泰彦称其为“中华巴洛克”。他说,“这类建筑的外观构思基于西洋巴洛克式,但附加的装饰则是在属于古典系的巴洛克式建筑中不曾见到的。”
由于哈尔滨这座百年城市的特殊性,其街巷格局基本接近现代城市的需求,主街辅街都比较宽敞,不同于国内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这样的街道上沿街依次排列的中西合璧的民国年间建筑构成优美的街景,国内罕见。
但这里的历史街区正在被逐渐蚕食,珍贵老建筑大量消失。在1995年编制的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可以看到道外区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是以靖宇街为中心,两侧辅街西至景阳街、东至二十道街,而现行的保护范围已经缩减到东至十道街。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已经减少一半,本应依法保护,慎言“改造”。但从2007年开始,在这处历史文化街区内,不管是核心保护范围还是建设控制地带,依然在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进行大范围拆迁。
3条被抹平的百年胡同 和被破坏传统格局的街区
中华巴洛克一期、二期工程所处地段是现存中华巴洛克建筑最集中也最精美的部分,即景阳街、靖宇街、南四道街、南勋街围合区域。
在2007年启动的中华巴洛克一期工程中,处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的南二道街、南三道街的平面布局被彻底更改,原有的25个院落改为8个大院,核心保护范围内部分老建筑拆除新建。其余采取只留临街建筑外立面一堵墙,拆除楼体,院内建筑完全拆除的方式“改造”,把原有的精美木构全部砸碎,文物部门去征集文物竟被拒之门外,并将历史建筑墙体开出许多比例失调的门,安装并非历史建筑原有木质门窗的塑钢门窗。
2010年1月召开的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我作为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出席此会,看到该方案中南头道街东侧到南四道街西侧核心保护范围的建筑都得到妥善保护,而景阳街至南头道街西侧建设控制地带的沿街建筑也得到整体保护。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也明确了此次改造绝不重复一期改造模式的方案,会对保留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而非拆剩一堵墙。
然而到了实施阶段,却重蹈覆辙,不仅将4条街上核心保护范围内所有院落内部建筑拆为平地,所有临街建筑除寥寥数座保护建筑保留了四框之外,其余的的老建筑均拆剩一堵墙(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保护建筑),甚至连外立面都遭到破坏。还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的规定,将13座临街建筑拆平。原本独立的院落空间被打通。
而建设控制地带阔大的区域内,染坊胡同、新市巷、仁义巷3条胡同被彻底推平,纯化街、桃花巷(现为南勋街西段)、南头道街西侧原定保留的临街建筑亦栋栋铲平,只保留两街交界处的转角建筑,其余全部拆除,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成为大片空地,并原地挖巨大的深坑。其中染坊胡同曾在100年前抗击鼠疫的历史里被记录下来,伍连德博士曾在此与鼠疫搏斗,却恰恰在纪念伍连德博士抗击鼠疫百年的这一年被拆平!
据建设方通过媒体透露,这里将修建大型地下停车场,建成后将在地上“复建3条百年胡同”。百年胡同一旦拆除就是永远消失了,今人怎么可能建成“百年胡同”?更何况,在拆迁之前这里并未进行必要的测绘,因此连复建都已经不可能了。本该依法保护的城市肌理和历史街区传统格局就这样被破坏了。
那些被毁掉的珍贵建筑
我在这些老街里面已经做了十几年调查,曾多次和其他文保志愿者将调查结果提供给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和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并带领文物站的工作人和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去现场勘察,将多年来了解到的每一栋具有珍贵价值的建筑的历史功能一一指认,递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书。
这里分布着1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2处保护建筑,5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文物点(三者身份有重合,因此共18处建筑),有革命遗址、侵华日军罪证遗址、名人故居、不同门类的老字号等,是哈尔滨城市发展史的珍贵见证。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应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实施保护。然而,除寥寥数座建筑尚留四框外,其余全部拆剩一堵墙。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建国前道外区委区政府办公地点、哈尔滨现存唯一带有俄文字号译音标记的老建筑兴顺隆绸缎庄、纯化街109号文物点已被夷为平地。
2007年一期工程时,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来施工现场征集文物竟遭建设部门拒绝,那些精美的构件都被砸碎或不知去向。
2010年二期工程启动后不久,拆除队就进场了。当文保志愿者们心急如焚地引领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员来到现场,收集具有文物价值的老建筑构件时,发现实在追不上拆除队的大锤,许多精美的木构已经粉身碎骨,精美的阳台铁艺被卖废铁。文物部门只来得及抢救性地保护了少量构件。我看到了志愿者们被磨破的手带着血痕,我知道大家心里疼得在流血。
不可移动文物抗日烈士金剑啸故居在规划方案中原定保留,但竟然还是启动了拆迁。我在现场试图与道外区安监局、城管局、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沟通,阻止对金剑啸故居的破坏,不想先后被道外区安监局局长和两名社会人殴打。在媒体的一次次呼吁保护中,金剑啸故居暂时得到保护。然而建设单位好民居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进入现场后,竟然不顾里面尚有居民,在没走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就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凌晨实施强拆,一转眼就拆剩一堵墙。在媒体又一次呼吁后,这堵墙总算得以保留,看着伤痕累累的残墙,不觉满腔悲愤。
法规不允许新建扩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在“百日会战”的口号下,与原有建筑外观及内部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建筑迅速添建,为了增加容积率,将原有一层平房全部拆掉改楼房,所有贴着仅存的临街老墙新建的建筑后部都任意加大原有的空间尺度。
为赶工期只好在大冬天里砌墙,工人们很无奈:“这都是冻上的,等着开春再看吧。”事实上,不等开春,有的砖就已经脱落了。南勋街一处原本是平房的建筑被拆除后新建二层楼,外立面上竟用聚氨酯发泡粘接预制构件小壁柱、花饰等,并且就直接粘在清水砖上,十分丑陋。南二道街拆平了三座老建筑,拆迁者竟然说拆错了。新建的建筑不仅比例失调,宽宽的砖缝瞧着就让人担心。去年年末,为了迎接领导检查,施工方将尚未完工的楼体都安上塑钢门窗,砸得墙体伤痕累累。和发魁、天和银行、满洲贸易株式会社等原本尚存的匾额被砸掉或将匾额字迹抹平。而原本水泥抹灰的楼体,几乎全部用一种浅绿色涂料粉刷,侵华日军哈尔滨日本宪兵队道外分部旧址等少量建筑被涂成浅黄色,老街上满眼的鲜艳和妖冶。
工程项目没有合法手续 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却不奏效
据多方调查取证了解到,这个工程在实施拆迁乃至建设的阶段,始终没有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审批手续,发改委也尚未办理立项审批手续。至今尚有许多被暴力拆迁侵害合法权益的产权人、承租人没有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尽管通过媒体发布伪造的已经实现净地的结果,但实际上尚未进行招拍挂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工程却能畅通无阻地开工,并且置专家论证通过的保护性规划方案于不顾。
项目启动之前,哈尔滨市文化局已经数次向市城乡规划局发函,标明该区域内需要依法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自2010年4月起, 哈尔滨市规划执法监察局和哈尔滨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多次赶赴现场执法,通知拆迁指挥部立即停止破坏性拆除,但均毫无作用。这些野蛮拆除的行为并未停止,破坏性的拆除愈演愈烈。
执法人员也气愤地说:“拆得太过分了,我们看着都心疼。按法规这都属于违法行为,但对方就是不予理睬。”
侵华日军哈尔滨日本宪兵队道外分部旧址既是不可移动文物又是保护建筑,从启动拆迁开始屡遭破坏,城管强拆牌匾时竟然用铲车砸毁两根门柱,原本内部依旧保持原貌的天花板和所有隔断全被拆迁队砸毁,一直砸到只剩四面墙。媒体监督不起作用,规划、文物两家执法部门几次来现场执法也不起作用。一次,在市文化局主管副局长的带领下,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及文化市场稽查队执法人员共同来到现场调查不可移动文物被破坏情况,恰好发现侵华日军哈尔滨日本宪兵队道外分部刚刚被违法拆除院内东楼。于是规划、文物两个执法部门又先后来此执法,但依然不奏效。整个工程处于无视法律监管的失控状态。
最后哈尔滨市规划执法监察局只好把停工单下给了道外区政府,但依然无效。
而据当地媒体采访市领导的一篇报道中,市领导透露:“经调查,在道外区拆迁过程中,光做假证讹诈的钱数就在1亿元左右,道外区已经对4名公职人员进行了查处,移交司法机关。”今年1月,《检察日报》报道了道外区拆迁办一个科长因骗取国家房屋拆迁补偿款1200余万元,索取、收受他人财物320余万元被判死缓的消息。
被割断活态历史文脉的 老街已成死街
这一区域历史上曾设有银行、货币交易所、医院、药店、粮栈等,还有革命旧址基督教青年会,以及侵华日军哈尔滨宪兵队道外分部;在此经营的商家有百货、绸缎布匹、干菜杂货、五金、瓷席、旅馆、饭庄、照相馆、浴池、当铺等,既有大型商业公司,又有小本经营的商铺,还有小型工业企业,以及大量靠出租房屋为生的私房主,基本上是商住一体的格局。
这些居民与老街共同传承着活态的百年历史文脉,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然而,中华巴洛克一期、二期工程,采取的是迁走所有原住民,安置在远郊,将原本商住一体的街区全部改为商业金融业用地的人房分离的方式。这两期工程都采取了以“危房抢险”为借口的暴力拆迁,以打砸抢的方式快速赶走具有合法产权、承租权的商家和居民。一些老字号被迫远离其起源地。
2007年10月,在中华巴洛克一期工程尚未结束时,道外区政府已经公开承诺,“今后保护街区改造将以修缮为主,不会再进行大规模的腾迁,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为游客们讲述老街的故事,将使游客更深地体会老街老胡同的文化底蕴。”然而,时隔仅2年零5个月,政府的改造措施却又回归初始“人房分离”的状态。如此反复无常,岂不失信于民?并且,这里为何要全部改成商业用途?这样狭窄的街道,原本应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其商住一体的原有格局,以小本经营为主,这样才会真正盘活历史老街,让整个街区传承活态的历史文脉,延续其生命力。
而这种将所有原住民强制迁走的改造方式,已经割断人房共存、传承百年的活态历史文脉,使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得益彰的老街成为死街。
中华巴洛克一期工程于2008年完工,始终没有租出去一间房。二期工程的招商进行如何?
今年1月,政府在尚未完工的街区内举办民俗文化节,组织各区县文联来此表演剪纸等民俗,并以免两年租金的优惠条件,引来约10家规模不大的饭店入驻,但还没有占满南二道街西侧。
冷冷清清的民俗节结束,文联撤出就锁了门。已经开业的三四家饭馆,生意不是很好,而其余街道的房子依然空着。
如今这里的街道空空荡荡,偶尔有少量行人穿过。某剧组拍戏时曾留下的一个个粗糙的中俄文匾额依旧挂在崭新的墙上,塑钢门窗上还能看到剧组为避免穿帮而贴上的假作窗格的轻塑条。抹掉历史记忆的街区更像道具和搭建的布景。
已被拆平的3条百年胡同处,地下停车场已完成,正在进行地上部分施工,钢筋水泥构件中可以看到预留的3条宽阔的通道。
今年即将启动的中华巴洛克三期、四期工程将会怎样?如果依旧按照前两期模式操作,哈尔滨百年前中国人的聚居区的历史风貌将彻底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