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东公安厅网站发布的“凡客体”警官介绍。 截图
图为某平面媒体描述瘦肉精事件所使用的“咆哮体”写法。资料图片
网络时代,从来不缺少话题。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语言的丰富程度以及更新之快迷人眼,令人目不暇接。网络时代的网络达人,从来都不缺少智慧,他们年轻,他们喜欢新鲜事物,他们将自己无穷尽的创意浓缩于多姿多彩的网络文化中,于是有了“淘宝体”、“凡客体”、有了“咆哮体”等网络文体。
“凡客”走了,“咆哮”来了
“爱熬夜,不爱早起;爱看电影,更爱K歌;爱怀旧,也爱伤感;爱热闹,更爱一个人发呆;爱胡思乱想,也爱胡写乱写;爱漂亮女孩,更爱懂事的女孩。最爱暖暖的海风和雨后一弯虹。算不上好人,更不是坏人;不是什么才子,也不是什么俗人;偶尔有点小虚荣,我是张磊。和每个人不一样,又和每个人都一样,我是宇宙中稍纵即逝一尘埃。”这是北京某高校一位颇有思想的本科生以“凡客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自画像。
“尼玛事情多到看见记事贴就腿软有木有!!!!尼玛五一之前堆了一堆deadline有木有!!!!尼玛五一回来就还有几个task要交有木有!!!尼玛就一个礼拜时间四个地方都有活儿要出有木有!!!”这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同学对五一假期状态以“咆哮体”形式来进行的情绪表达。
“凡客体”最早来源于韩寒和王珞丹等青年明星为凡客诚品所作的一则广告,后来其广告词在网络上被网友恶搞而成其体。“凡客体”被认为是张扬个性的一种体现。“咆哮体”最早源于在网络回帖和聊天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而在每一句话后附加若干个连续的感叹号,其流行始于一篇名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咆哮体”被认为是网友乐观自嘲进而抒发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现在80后、90后的青年学生中广为流行,通常寿命只有两个月,然后被新的网络问题所取代。
“你方唱罢,我登场”,网络文化一定意义上相似于快餐文化,时时变一直新。记得最早的典型流行的网络文化是火星文,后来有了“淘宝体”、“凡客体”和“咆哮体”,以至于一位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不无感慨地说“自己由于工作原因,跟计算机和网络接触紧密,一直以为自己很‘潮’,津津乐道于在自己的年龄相当的人群中懂得什么是火星文,并粗略识得火星文,倏然发现,原来现在有了‘凡客’有了‘咆哮’,却浑然不知。”
迎合个性表达
“凡客体”的出现和火爆,“咆哮体”的持续和广受追捧,皆非偶然,有其产生的必然,更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大学生张磊喜欢“凡客”,并偶尔用其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他说,“我是凡客,我不咆哮,但是我经常会关注我的同学朋友,他们有很多会咆哮、在咆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同学说,“最初我就是觉着好玩,还有看到好多的朋友,都在‘有木有’‘伤不起’,就尝试着模仿一下,慢慢地发现不自觉的就会用此种方式来宣泄情绪,高兴了咆哮、悲伤了咆哮、压抑了咆哮、愤怒了咆哮,就是这样子。”
一位媒体朋友,谈到时下“咆哮体”的炙手可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被网友誉为‘咆哮体’教主的马景涛随着‘咆哮体’的持续走俏,其人气也一路升温,其本人也红得发紫,后来马景涛开了微博,网友用此体给他留言,一次、两次、三次……终于有一次马景涛用略带戏谑顽皮的口吻回答网友‘谢谢大家的关注,你们的厚爱我还不起’。”
“事虽小,足见其炙手可热的人气依旧在。”正如该媒体朋友所言“我接触的很多网友咆哮几句通常只为一乐,娱乐大家,娱乐自己。”
以“凡客体”、“咆哮体”为代表的网络文体发生、存在并延续,最最得益于互联网的大发展大繁荣,网民数量日益壮大一直到庞大。有了如此之多的网民,就要有网民的自己的网络语言和表达方式,或是张扬个性亦或是感情的抒发、情绪的宣泄。
区分应用场合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凡客体”“咆哮体”广泛流行于网民中,涉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媒体工作者和教育相关工作者。“经常上网的人,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的人更能接受各种网络文体”某房地产网络公司人士说。“80后、90后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的新一代喜欢凡客和咆哮”北京某高校在读研究生说。在某平面媒体工作的记者称“网络达人、经常泡在网上的人和接触网上东西比较多的人,能在一地范围或圈子内发明或引导网络流行语的人更偏爱更钟情于‘凡客体’和‘咆哮体’。”“凡客”和“咆哮”流行如此之广泛,该如何看待和对待?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侯静认为,“只要是在不触碰道德底线、在不伤害别人利益和感情的原则下,可以借助于‘凡客体’或者是‘咆哮体’来展现自我、表现个性,发泄自己。”她说,“随着网络文化的流行,人们个性表达的需求越来愈强烈,情绪自由宣泄的诉求愈来愈迫切。‘我就是我,我是与众不同的,我高兴了我要表现,我愤怒压抑了我要宣泄’的想法在年轻一代中愈发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应时出现的‘凡客体’‘咆哮体’迎合了当下人们的这些需求,有利于人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发泄愤懑,在这个意义上有益于其身心健康。”
“现代人处于生活的快节奏中,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于工作、家庭、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的种种不适应和形形色色的压力,缘于此人们需要有发泄的窗口和疏通的渠道,再加上网络水军的推动,‘凡客体’和‘咆哮体’走红网络自然就不足为奇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纪连海表示,“网络文体,尤其是类似于‘咆哮体’应该区分使用的场合,其用在私人感情领域的情绪宣泄是可以的,也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如果将之用于工作中、生活里确是荒谬至极的。”
也有专家表示自己的担心:毕竟网上排解心理压力即使有一定效果但不会持续,况且人们最终要落实于现实中,如果网络的发泄让人在现实生活中越发退缩,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毕竟,我们还是生活在现实中。“凡客”很个性、“咆哮”很畅快,但是使用要因时因地因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