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体积虽小,却能容纳大千世界;它出于匠人之手,却能登上大雅之堂。它被外国人惊叹为鬼斧神工的艺术,这就是我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内画艺术。4月14日至16日,在河北深州召开的“中国内画艺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内画艺术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而内画鼻烟壶作为中国内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创新发展思路、搭建市场化桥梁,成为本次研讨会的讨论焦点。
内画鼻烟壶兴于清末,综合料器、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几乎涵盖了所有手工艺行业的精湛技艺,是我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内画鼻烟壶制作囊括了传统的写、画、雕、刻、镂、錾、烧、焊、凿、磨、镶、嵌、铸等多种工艺,没有一项中国艺术能集这么多工艺变化于一身。”冀派内画艺术代表人物张增楼介绍说,“要创作一件质量上乘的内画鼻烟壶作品,即便具备良好的绘画基础,也得接受至少3年的工艺技能训练。”内画创作不仅受到绘画空间的限制,创作者还需极强的逆向思维能力。掌心般大小的烟壶,只有笔杆一样粗细的壶口,艺术家要凭着精湛的绘画艺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直觉,以细小的特制勾笔伸入壶内,反向绘画和写字。而为了使透明的鼻烟壶内壁着色牢固和观看时两面绘画互不干扰艺术效果,内画之前必须先把内壁做磨砂处理,这使得细如针尖的勾毛笔伸到壶内后见不到笔锋,几近于盲画。因此,身怀绝技的内画大师们只有做到心眼合一、胸有成竹,方能于寸天厘地间随心所欲、笔下生花。“内画艺术好就好在戴着镣铐跳舞,体积虽小,却别有洞天。”谈到内画鼻烟壶的独特之处,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常祥霖颇为感慨地说,“内画艺术内容上涉及人物肖像、花鸟、山水,可谓网罗万象;形式上有内画鼻烟壶、内画球、内画项链、内画佛珠,不拘一格,它是一网打尽的艺术。”
近年来,内画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内画题材涉猎越来越广泛。技法上也采用国画、油画、泼彩、书法,融中西技法为一体。伴随着技艺创新,中国内画艺术家的声望也与日俱增。但同时,这项民间工艺绝活儿也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据介绍,内画鼻烟壶分为京、冀、鲁、粤四派,均源于北京。其中,粤派是一个较为年轻的画派;而京派从业者目前只剩十来个人,鲁派还有三四十人,冀派虽然从业者众多,但能制作高端产品的也不过那么几个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突破传承瓶颈,保护和发展这颗工艺美术史上的明珠、华夏文化的符号?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内画鼻烟壶亟需产业化发展。泰戈尔有句名言,“当鸟翼系上黄金就飞不远。”《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白建春认为,飞多远有个度的问题,如果黄金太重,鸟儿就飞不起来,而如果黄金太轻,鸟儿就会饿死。如何平衡产业化发展与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低端产品机器化生产,产值高,艺术品质差;高端产品采用纯手工制作,精雕细琢,一个月也就出三五个,艺术价值高。”河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魏力群说,“在内画创作领域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低端产品实现产业化,高端产品用纯手工制作打造艺术精品,就能既造福一方百姓,又不影响艺术传承。”
同时,在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队伍建设和后继人才培养也是行业必须正视的问题。“人们对于内画创作的社会认知程度不够成为影响内画艺术传承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社会上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认为,内画创作是匠人所为,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其实,区分技术和艺术很简单,灌注了创作者灵气的作品就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著名内画工艺大师张汝才针对时下年轻人对内画艺术存在的错误认识如是说,这种偏见成为制约内画艺术传承的环境障碍。“科学的方式在于组建一支团队,有组织策划者宏观把握,有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撑,有专门学校培养后续人才资源。”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范怡光说,最终的出路还在于发展高等艺术教育,将民间工艺列入高等教育体系、教材体系。
与此同时,创作内容上也要去临摹、搞原创、出神品。“艺术家应该老老实实接地气,创作人民喜欢的作品,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当下人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燕山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滕国生如是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