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宁财神发微博 爆影评人“潜规则” 叫好声并不足信 记者调查发现 该行业不规范——
收红包讲人情 影评难说真心话
日前,《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在微博上爆料,称“当我夸一个国产电影好,你可以不用信,因为十有八九是人情。当我夸一部电影牛,你可以信一半,因为它可能仅仅是不难看。当我劝你掏钱买票进场时,你可以试着相信,因为‘不直接骗票房’是我最后的底线……”
在该微博数千网友的热烈评论中,国内影评人成为众矢之的。有网友指出,现在一些所谓专业人士或评论者给出的意见,和观众实际观影感觉明显不符,而“交口称赞”现象依然屡见不鲜,从而对影评人这个群体大失所望。
影评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宁财神所说的“人情”,真能换来影评人的卖力吆喝吗?本报调查采访发现,其实目前中国的影评人普遍缺乏行业规范和行为底线,因此长久以来被电影宣传方“牵着鼻子走”,处境尴尬。
总体情况
中国“影评人” 数量不过百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影评人,并没有明确界限。业界认为,笼统说来,只要对某部影片公开发表过看法的就算影评人;而严格说来,则只有那些以写影评为生的人才算影评人。
如果采用前一种划分标准,可以说所有观众都是影评人,因为当前网络发达,要发表一下对某部影片的看法是件太容易的事。而如果采用后一种划分标准,中国则一个影评人也没有,因为目前业内还没有纯粹靠以写影评为生的人。
综合之下,本报将“影评人”的标准划为:不依附于任何利益团体、能独立表达观点、具备一定的专业性、经常写影评并公开发表、能从中获得收入的人——并不一定以此为生。按照这种划分标准,像《山楂树之恋》的编剧顾小白、《中国日报》专栏作家周黎明、北京大学教师毕成功等都可以称为“影评人”,但这类影评人数量不过百人。
收入状况
挣钱不多 每个月两三千元
对于详细的收入状况,上述各知名影评人在记者采访时均不愿透露,不过据记者了解,单从写影评的角度,这个群体的收入非常有限。
以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毕成功为例,他从2002年开始写影评,很快被新浪网发现并“收编”为专栏作者。从2005年开始,他每周为新浪撰写北美票房综述,后来又撰写奥斯卡获奖影片预测,引起强烈关注。
“我每个周一的凌晨1点拿到票房数据,然后一夜不睡,赶在9点左右发稿。”这样的生活毕成功坚持了5年。“写北美票房综述这对我来说就是纯粹的乐趣,新浪给我的稿费是每千字150块钱,还不够我将来补肝用呢。”毕成功半开玩笑地说。
毕成功已经是圈内成名较早、很有资历的影评人,他的稿酬标准才每千字150元,其他影评人的稿酬待遇也就不言而喻。
《中国日报》专栏作家,曾出版过电影专著《好莱坞启示录》的周黎明也表示,自己只是个“兼职影评人”,靠影评挣得很少:“写影评只能算是我的一个爱好,因为影评人的微薄收入并不能养家糊口。如果能够10倍于我现在的工资,我想我会专心做个专业影评人。”
另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片人告诉记者,目前各影片在上映前,一般都会邀请业界比较知名的影评人来看片,有时候会给大伙儿“红包”,但一般都在500-1000元之间:“主要看片方的宣传费用,如果比较吃紧,就只能少给点或者不给。”
如此算来,一个影评人每周写一次影评(以150元/千字的高标准计算),再加上片方给的红包(有时给了红包就没有稿酬),一个月单靠写影评获得的收入也就两三千元。
制图/刘江
中国影评人分类
(本报综合观点)
类型:一般爱好
详细说明:喜欢电影,愿意将自己的观影感受发表在博客、BBS上供人浏览,无论长短无法通过写影评获得任何经济利益,与片方无关
人群:所有观众
类型:枪手
详细说明:需要在电影上映时进行舆论造势,按照电影宣传意图撰写“枪文”,虽受雇于片方,但属于廉价劳动力,每篇稿件的酬劳最多数百元
人群:部分网友
类型:娱评人
详细说明:经常在媒体发表专栏文章,有一定知名度或公信力,擅长制造噱头,经常参与电影宣传策划、明星炒作,与片方为合作关系,收入多则数万,少则几千
人群:部分专栏作者、媒体人
类型:学者
详细说明:对影片和电影产业有独到的认识或贡献,虽不隶属电影公司,但被公认为圈内专家,著有相关电影专著,与片方无直接关系
人群:焦雄屏、舒琪、周传基等
类型:业内人
详细说明:影视导演、演员、编剧及其他电影从业者,与片方多有“人情”关系,影评恐有水分
人群:宁财神等
尴尬处境
人在江湖 难避人情
别说影评人拿了片方的红包,就算没拿,为了在这个圈里混,写影评时也需要照顾“人情”,因此常被人牵着鼻子走。
自己拥有一家通讯公司的资深影评人麻绳透露说,目前电影公司采取的手段,一般都是和影评人有方向性地约稿,然后再到网络进行推广。有时候碍于朋友情面,他也会写点“命题作文”,但如果电影太差,就会推脱:“我不评论已算是对朋友的交待了。”即便答应写,他也不会吝啬批评,最多在措辞上温和些,保证说真话。他深知如果看每个电影都夸,这个人的评论也就不值钱了。
麻绳认为,和“高薪养廉”的道理一样,只有解决了经济问题,才能保证影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正是在这种现状下,中国没有真正的影评人,因为做不到客观。《山楂树之恋》编剧顾小白表示,现在99%所谓的影评人都只能算娱评人,只会卖弄文字,说两句俏皮话,发泄两句,然后等着第二天媒体引用。他们不存在任何专业性,任何娱乐公司和娱乐明星都可以与他们合作,大家挣钱双赢。“这些人的功利行为实在令人反感。”顾小白说。
和宁财神一样,由于在这个圈子里混,顾小白偶尔也需要帮朋友吆喝两句。“中国人免不了谈面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最多是善意的谎言,绝不会恶心地扇呼。”
毕成功也认为,中国没有影评人这个观点,就是建立在中国这些评论者很难说出真心话这个基础上的:“理想状态的影评人只需说电影的好与坏,无需考虑关系与人情。在美国有一些像罗杰·艾伯特这样的影评人,金球奖提名一出来,可以把名单上所有人采访一遍,然后对他们的电影该给5分给5分,该给0分给0分。”
毕成功坦言,事实上一开始大家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但慢慢就知道了,有二的时候只说一:“年初我因为说不喜欢《让子弹飞》,不知惹了多少骂,纯属给自己找麻烦。所以喜欢的一定会说出来,但讨厌的可能就不说了。”
片方说法
不求“交口” 发红包改攒饭局
多部影片的片方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制片方的心态已经逐渐放开,不再要求影评人“交口称赞”。
“几年前,只要是看到了不好的评论,好像天都快塌下来了;经过这些年摸爬滚打,现在大家的心态还是放开了,只要是客观地评论,不是无故漫骂,你说它好还是坏都没有关系。”《武林外传》片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
至于给影评人的报酬,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大同小异——即“千儿八百的车马费”。一位片方人士透露:“现在最流行的做法,就是把大伙儿(指影评人)召集到一块儿,看个片,吃个饭,聊一聊,大家回家爱写什么写什么,只要不是故意抹黑就行。”
无论红包有多少,饭局有多大,终究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至少电影片方摸透了影评人的这种心理。
他山之石
专业性高 成奥斯卡风向标
从事影评工作20多年的杰拉尔德·皮尔里介绍,美国影评人的专业度非常高,他所参加的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每年所颁奖项甚至被看做是奥斯卡金像奖的风向标之一。
皮尔里称,在美国,影评文化被赋予了一种精神——专业,公平、公正。但他坦言,不过影评人在美国也有被电影公司收买的时候,但是这样做在圈内会被看不起,从而丧失一个影评人基本的职业道德,沦为电影公司的宣传工具。
“我们的职责就是公平、公正地去看待一部影片,发掘优秀的影片,绝不是利用公众对我们的信任乱加评论。”他说。
本职工作 不上网随便乱写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的成员,美国知名杂志《娱乐周刊》撰稿人凯莉·里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影评人的工资是中等偏上的中产阶级的工资水平,养家糊口并不成问题。知名影评人往往会担任编剧或者电影节评委的“兼职”工作。
杰拉尔德·皮尔里参加过很多电影节,也当过很多电影节的影评人评委,他向记者表示:“与电影记者不同,影评人必须更专业,更全面。影评人是大多数协会成员的本职工作,绝不是在网上不负责任地随便乱写那么简单。”
本版文/记者 喻德术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