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的成功秘诀
马淑敏
能力比学历更重要,此话用在魏明伦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这位连小学都未毕业,被人称为“巴蜀鬼才”的魏明伦迄今为止已写出九部大戏、多卷杂文、两打碑赋,一不留神便成了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编剧、导演、作家。对于成功,他自称无秘有诀,他的“诀”便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是魏明伦创作的理念,无论剧本还是杂文,他善于用新手法创作。比如《潘金莲》便是他用杂文手法写的戏,而《巴山鬼话》则是他用戏剧手法写的杂文。用他自己的话说,“喜新厌旧,是创新不守旧”的意思。魏明伦的创作手法常变常新,哪一招都不会用太久,无论散文、杂文、剧作,不管什么题材、什么文体,他只要求“耍出一点真玩意儿”。他写出的戏之所以出彩,观众爱看,视角新颖是最亮的看点,观众的需求是他的创作方向。《潘金莲》就是他有感于戏剧界“颁奖台上济济一台,售票房外寥寥无几”的危机意识,把眼光转向观众的一种大换招。他以一部古典小说为蓝本,重新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大胆向中国传统文化挑战,一时间声名远扬。此剧被译成英文之后,同样受到外国朋友的关注与喜爱。
“得寸进尺”
“得寸进尺”是魏明伦不断进取,不故步自封的具体表现。他7岁学戏,9岁登场,台上扮演生、净、末、丑,台下自学诗、词、歌、赋,他不断制定新的目标,最终完成从“三尺戏子”到“一介书生”的跨越。正是他不满足现状的“贪婪”与执着,才使得他的艺术之路芝麻开花节节高:奋斗——梦想,实现——超越,一步一步走向新的高度。
“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是魏明伦务实的表现。他所说的“义”是指僵化的教义及错误的理念。“利”是指有利于群众,适应时代发展的追求。他说:“我30年来一直都在折腾,不断地换招,不断地关注现实话题,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事实上,真正的作家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超时而进,走在时代的后面是不行的。”这是种将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的创作态度,只要对社会有利,对群众有利,他便坚持去做并大胆尝试。用近乎“舍我其谁”的勇气,以实践回答了“戏剧到底是给谁看的”这个看似简单,却一直得不到合理解释的问题。成为“在戏曲危机时刻开拓了一片传统精神迈向现代化观念的”标志性人物。
2008年9月27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在自己博客发表了一首《七律·神七赞》,表达自己对于“神七”发射成功的激动心情。第二天,这首新作便被人指为平仄错乱的“伪七律”,这人便是魏明伦。赵忠祥没有回应,继续在博客贴出18首诗,魏明伦继续挑错。他说,韵律诗首要条件就是要讲格律,看似简单,实则蕴涵丰富,平仄错乱的旧体诗会贻误后人。魏明伦为“利”敢于直言的个性,可窥一斑,两人因此成了好朋友。
“无法无天”
“无法无天”是魏明伦无畏的胆量与过人的学识。敢为天下先,认准目标不回头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魏明伦也不例外。在创作《中国公主杜兰朵》时,他根据多年来西方人心目中臆想的一个中国故事,大胆借用歌剧的故事框架,用外国戏剧的形式还原了中国公主一个本来面目,讲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成为当年一大亮点,甚至吸引了闻名世界的意大利艺术家前去观看。
魏明伦的许多作品都充满荒诞味道,几乎每一出戏都会饱受指责,引起极大的轰动。观众从争议到认可再到支持更助长了他的“无法无天”,也正是他的“无法无天”,才将当代戏剧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魏明伦的“十六字”诀,既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