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浙江民俗活化石——磐安炼火

2011年05月12日 12: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磐安5月12日电(记者胡旭明)先锋号声响彻云霄,锣鼓唢呐惊天动地。一个直径10-20米的大火坛中,木炭熊熊燃烧,火坛中心温度高达700多度。一群赤膊赤脚、围着兽皮树叶形状的腰裙、原始人装束的剽悍大汉,手执响铃叉、钢刀、木棍,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熊熊烈火,把人们依靠自身意志和力量去与大自然拼搏而求生存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气势宏大、具有神秘色彩的浙江磐安炼火演出的一个场景。

  据磐安县旅游局张华星局长介绍,磐安炼火通常在夜间举行,在择定吉日的黄昏时分,村民们挨家挨户扛着一箩箩木炭到炼火场。用石灰在晒场上根据木炭多少画一个圆圈为炼火场。先将木柴堆放在圆圈正中,各神祇请到后,然后引火烧红木炭,火光冲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把炼火场围得水泄不通。待烧到一半,倒上木炭,边扇边倒,等全部红透,用铁耙均匀地摊成圆圈一样大小,炭火约七、八寸厚,火堆一般直径约10至60米,木炭多为30箩以上。文身、赤脚的炼火者手执响铃、钢叉等,绕东、南、西、北4道水火门巡行一周,先从北门冲进火坛,踏着烈火从南门杀出;再绕到西门冲入火坛,从东门杀出:这样反复穿梭,在烈火上踩过,一刻钟为一坛,一般炼三坛即告结束。

  炼火,俗称“踩火”,为古老的禳灾集体舞蹈,也是一项大型的秋祭活动。它源于古时对火神祝融的崇拜,其目的为祈求神祇驱鬼避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平安。磐安县深泽乡,西邻灵山,故称炼火为“灵山案”,名震浙中各县。

  到了宋代,磐安的炼火活动进入鼎盛时期。据《宋史》记载,北宋天圣年间,永康胡库人胡则官至兵部侍郎,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曾奏请免除衢、婺两州身丁钱。胡则死后,百姓怀其德,在方岩立庙祭祀,尊为“胡公大帝”。据传胡则生前喜欢观看炼火,他死后,当地案堂每年都要到永康方岩炼火,意为胡公“跑炼乌金”。

  据《磐安县志》载,宋越国公卢琰因“柴周大臣,义不臣宋”,携柴荣之遗孤柴熙诲出京,辗转来至浙江,最后隐居于磐安县灵山之麓。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端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至此。这些本地历史名人都积极参与炼火,他们的子孙至今仍举行炼火活动,这也对炼火艺术的流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炼火又从娱神转到了娱人。每到炼火的节日,到访者络绎不绝,比过春节还要热闹。

  炼火,是磐安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赴汤蹈火、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炼火场景宏大,气势壮观,热闹非凡,表演集音乐、舞蹈、体育、武术、戏曲于一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整个演练过程伴随着“四方乐”、“大头舞”等舞蹈形式,有锣鼓、唢呐伴奏,山民念唱,还有侯阳高腔、婺剧乱弹、时调等戏曲演唱,曲牌多选“点绛唇”、“满江红”、“朝天子”、“小桃红”等。

  磐安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炼火场的八卦图及按照阴阳五行相克原理设立的水火门来看,体现了周易文化的内涵。炼火仪式颇具神秘色彩,是火崇拜文化、巫觋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中的融合与演变,是研究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