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视协主办的2011首都编剧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影视编剧济济一堂,为编剧事业建言献策。论坛上,李春良、王兴东、邹静之、兰晓龙、黄会林、王丽萍、张永琛等专家呼吁——
“中国影视不缺国际导演,不缺大牌明星,主要是缺好剧本。改编翻拍多了,自主原创少了,拆别人的毛衣重织一遍,暴露了我们生活能源的匮乏。”谈到中国影视创作的实际现状,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编剧王兴东激动地说,“用别人对生活的发现来代替自己的发现,闭门造车,远离生活一线,说白了,都是人民币惹的祸。”他质问:在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威逼利诱”下,影视剧创作江河日下,试问还有多少编剧甘愿深入生活坚持田野采风,还有多少编剧愿意耐得清苦、守住寂寞,发扬十年磨一剑的创作精神?
在北京广播电视局局长李春良看来,由影视制作、传播机构构成的外部社会创作环境对剧本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很多制作、播出机构一两个月就要编剧交一个本子。为了导演、演员的档期,编剧两三天就要写一部电视剧。”如此惊人的产出速度,电视剧加量不加质的现象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与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更新创作观念,坚守社会责任,戒除浮躁、急功近利之心,编剧的自律问题愈发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论坛上,针对高满堂、邹静之、兰晓龙等6位编剧入选“中国编剧十万元俱乐部”的话题,因创作《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而扬名业界的年轻编剧兰晓龙表示:“现在编剧的稿酬越来越高,但剧本的质量却越来越差,编剧应该有良心底线,不能只认钱。”著名编剧张永琛在题为《给剧本创作一份应有的敬畏》的主题发言中,也提到了编剧的自律问题。他指出,从杭州到上海现在再到北京,对编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对编剧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坚持艺术理念,从尊重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剧本创作保持敬畏之心,应是一名合格编剧始终不变的使命。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教授黄会林感同身受地说:“我们之所以对于很多现象漠然视之,就因为我们失去了敬畏,所以就没有了底线。突破了应有的道德底线,我们就会做很多不该做的事。只有具备了敬畏之心,人才能保持自己最低的底线和最高的艺术追求。”
而如何才能让编剧们不做“人民币的奴隶”,创作出更多引导社会、服务人民且富有恒久艺术魅力的剧作精品?著名编剧邹静之认为,创作的观念是否正确很重要。他感言:“作为编剧,要学会为艺术的时间而不是为物理的时间创作。真正的艺术作品能穿透物理的时间,《牡丹亭》能穿透,《哈姆雷特》能穿透,而我们现在的戏到底有多少能穿透时间传到四百年后?有多少戏能够紧贴着艺术的时间不放,而不是短暂的、墙报式的,今天写完明天就擦掉的?”在他看来,编剧的最高境界,不是故事情节多么曲折离奇,也不是人物形象多么栩栩如生,而在于戏里戏外有没有作者情怀、人生况味。
一贯坚持走现实主义题材路线、创作了《保姆》《婆婆媳妇小姑》《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大量观众喜闻乐见的家庭情感剧的著名编剧王丽萍则坦言,在创作的道路上,她曾走过一段弯路。“公司给我一个题目,就让我赶紧写,这样写了一两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只写外表,不是有感而发,不是真诚的东西。我相信不是真诚的东西不能打动我,更不能打动观众,有一位老师说你再这么写下去的话就完了。直到2005年的《错爱一生》,是我的一个转型。后来又写了一部戏叫《保姆》,从那个时候我就坚持一定要写原创,要写老百姓的生活。原创的好处就是,它是属于你的作品。即使别人也来做这个,也做不出你个人的感觉,源头是你,你有自己的情感和历程。”王丽萍表示,剧作家要坚持原创。有感而发、真诚写作,写自己所思所想,不能为写作而写作,同时,也要学会体验生活。她认为,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而表现人性的真善美,应该是编剧们一生的艺术追求。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