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大众电影》经营惨淡 《大众电视》:不能等死

2011年05月18日 16:3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注,这个当年曾创造出单期发行纪录近千万册的杂志,因这条微博再次引起“围观”。

  在刘晓庆之前,《大众电影》编辑周雁鸣也曾发微博大曝杂志经营惨淡,“目前杂志社没有社长(外部人兼任),没有主编,没有发行部(只有一个临时工),没有广告部(《大众电影》的广告都是免费刊登)。“四无杂志”的说法不胫而走,但杂志社社长胡子光称杂志出刊正常,只是目前每期仅3万份的发行量的确有些“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则新闻不禁让人想到了《大众电视》,其副社长徐锦军感慨万千。这份“出生”于杭州的杂志在创刊时就被称为《大众电影》的姊妹花,辉煌一时,但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的窘境我们感同身受,其实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一样的,大家都在寻求新路,不然只能等死。”

  《大众电影》曾经有过一段颇为辉煌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其最高一期销量曾经达到960多万册。封面、封底刊登的巩俐、刘晓庆、叶玉卿等明星照片,带动潮流,在当时绝对是遥遥领先。刘晓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当年能上《大众电影》封面,是明星仅次于‘百花’、‘金鸡’奖的殊荣。”

  《大众电视》也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红楼梦》剧组通过《大众电视》“选秀”,陈晓旭的自荐信通过杂志社转交给了导演,改变了她一生命运。曾任《大众电视》编辑的孙庆说,那时候杂志社每天都能收到半麻袋的信,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档选秀节目。

  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阅读《大众电影》或《大众电视》都是件时髦的事情。“乘公交时把杂志卷起来时,都要将封面卷到外面以示品位不俗。”杭州读者招女士回忆。但现在,这两份杂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它们发行量主要依靠全国各个城市、大学图书馆的订阅来维持。记者跑了几家报亭,也都见不到这两本杂志。相比《大众电影》社长胡子光拿“合作不顺”为借口,《大众电视》副社长徐锦军说得很直白,“卖不动了。”

  “整体办刊风格太传统、陈旧,编辑理念十分老化。”孙庆曾是《大众电视》的老编辑,她认为,两本杂志在影响力和发行量两个方面的急转直下,是因为它们没能跟上娱乐生态和传播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甚至因为某些原因,其一度体现出来的新潮姿态也萎缩了。

  “曾经可以独家披露明星、影视剧花絮,但现在观众有很多渠道可以选择。加上如初生牛犊般闯入影视界的《看电影》、《看电视》等市场化杂志的冲击,它们变得像一本理论刊物。”

  还有一个令孙庆纠结的问题,就是读者定位。“我们曾经做过读者调查,一老一少两个读者群的审美是截然不同的。版式稍微花哨点,内容稍微花边点,老读者就来提意见说接受不了。他们爱看的东西又是年轻人嗤之以鼻的。”她说,国外很多老牌期刊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杂志办得久了,就会再出一个分刊,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定位。”

  在《大众电视》副社长徐锦军看来,不想半死不活地死撑,“换血”是必须的。目前,他们打算另起炉灶重新开始,“现在我们十几号人,平均年龄47岁,怎么做娱乐?现在政策允许期刊引进社会资本,我们就彻底市场化,把传统的发行模式和广告模式都换掉,人员也要大换血。” 徐锦军说,如果进展顺利,今年下半年他们将全面“洗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忘记所有辉煌,以一名新兵的姿态重新做起。”

    本报记者 徐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