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警惕防范非遗类图书市场中非法出版物

2011年05月18日 17: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记者收到读者来信,反映非遗类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非法出版物,其质量低劣、编排混乱、内容大量抄袭且价格不菲。来信称,很多地方非遗工作部门曾接到此类非法出版物的电话营销,不知情者购买后造成工作损失和恶劣的影响。记者为此展开调查,希望能发现这些非法出版商的蛛丝马迹。

  内容东拼西凑,错字连篇

  读者来信中提到了两本非法出版物,分别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技术与组织工作规范化管理及成功经验交流实用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实施手册》。前一本分上、下两卷,16开精装本,定价598元;后一本只有一册,16开精装本,定价298元。

  两本书上均标明由文化出版社出版,北京文化印刷有限公司印刷。主编为黄正山(自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员),责任编辑为刘波,另外还列了一些编委。其中一本书的书号为ISBN978 -7 - 48790-594-5-x。据了解,图书营销员通过电话推销该书,只接受银行汇款,并用快递方式邮寄。

  记者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时发现,广东省汕头市某区文化馆助理馆员在一篇论文中引用了其中一本书的内容。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了该馆馆长廖超鸿。他坦言,这篇文章的确参考了上述图书,自己还是该论文的指导人。

  廖超鸿说,这套书是两三年前买的,当时有个自称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的人屡次三番打电话缠着让他们买书,馆里当时又正想参考全国各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做法,于是最终花费900多元买了一套。

  “现在感觉上当了,该书内容都是东拼西凑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混在一起,排版乱七八糟,错别字就更不用说了。”廖超鸿说。后来,仍不断有人打着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的名义推销各种资料和光盘,他们就再也不买了。

  书号、出版社均系伪造

  记者就此事拨打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热线,对方表示,从外观判断,如果图书质量粗糙、错别字多,极有可能是盗版,但因为热线不能进行书号和出版社的核查工作,所以不能下最后结论。

  接着,记者又咨询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的文化出版社根本就不存在,有可能是仿冒文化艺术出版社。经核实,该书所标明的书号也不存在。不过,该工作人员表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不对个人开展查询业务。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不对外开展鉴定工作,只对公安机关和文化执法部门收缴的大批量图书进行鉴定。

  廖超鸿表示,之所以买书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推销员打着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的名义,而且书中显示的责任编辑为刘波,与现任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同名。记者就此联系了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该负责人表示,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从来没有批准、编辑和参与出版过类似书籍。

  记者又采访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一位知名专家表示,他从事非遗研究这么多年,对该领域的专家都很熟悉,但从未听过黄正山的名字。他判断,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抄袭的。

  信息虚假,追查难度大

  在判断这两本书为非法出版物后,记者拨打了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的举报热线电话12390进行举报。但是,由于记者提供的线索十分有限,“扫黄打非”办无法将其转交给文化执法部门进行查办。

  在记者收到的读者来信中,曾提到书籍推销回执单上有一个传真号码。记者就此号码拨打114查号台进行询问,结果被告知没有登记注册。在邮寄书所使用的邮政快递信封上,寄出人地址只显示“桂花路100号”,没有邮政编码、发件人地址和单位名称。记者经过网络查询,看到南方多个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都有桂花路。此外,还有一个汇款账号,其户名为个人,开户行为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定州市某分理处。

  12390举报热线电话接线员表示,查处非法出版物需要举报人提交更为有效的信息,比如非法出版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等。但是,书中提及的出版社不存在,也没有显示任何地址。至于电话号码,记者从廖超鸿处了解到,对方使用的电话设置了号码隐藏,因此无法获知。

  “那只能等下次对方再打电话推销非法出版物时,套出他们的电话号码。”热线人员建议。

  记者随后采访了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的执法人员。有关人员表示,在以往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非法出版物显示的往往都是虚假信息,使他们找不到目标和对象,无从下手。其中,很多时候虽然获知了邮政快递的识别条码,但快递公司与邮寄人之间往往只通过电话联系,最后也查不出实质性的线索。而对于唯一具备真实性的银行账号,由于文化执法部门属于行政执法单位,职权有限,因此无权查询银行账号的详细信息。虽然公安部门可在立案后对银行账号进一步查询,但立案的前提是需要有5000本实物书籍,因此就目前拥有的这两本非法出版物而言,无法具备立案标准。

  根据已有的线索,目前只能追查至此。不过,记者希望通过本文告知广大读者不要购买此类非法出版物,以免上当。另外,也期盼此前购买过该书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尽快将该非法出版团伙绳之以法。

  记者手记

  尽管打击非法出版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记者此次“打非”实感不易。对于买书的个人或单位而言,判断所买的书是否属于非法出版物是第一道难关,尽管盗版书有多种破绽,但找到专业的鉴定结论却不易,不能确认就无法举报。而提供有效举报线索是第二难,针对隐藏很深的非法出版机构,依据个人的力量很难找出其中的漏洞。即使有可能,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财力,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多数受害者只能放弃,非法出版商也就得以逍遥法外。此外,非遗领域正规专业书籍宣传推广不足,也是非法出版物出现的另一个原因。目前,各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热情很高,而市场上现有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指导方面的书籍还无法及时满足非遗工作者的需要,这也给非法出版物提供了可乘之机。希望记者此次调查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警惕。

    本报记者  屈  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