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不断走动,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遇到一些和我类似的写手,我会在跟他们的交谈中获得一些刺激。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把中国文学写好,能让人家一谈起这个话题,就像谈法国文学、拉美文学一样。 ”
早在10多年前,严歌苓就萌生了创作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的想法。从1994年开始,严歌苓经常参加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些纪念活动,搜集文字、照片、胶片等资料,“要是真的去写大屠杀,我可能写不了,我必须要有一个凄美的故事,一方面是残酷,一方面是美丽,这样我才能写,所以最后我写成了这本《金陵十三钗》。 ” □记者齐书勤
谈改编 剧本小说区别对待
在谈到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严歌苓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我的作品虽然被大量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但在我心中始终是将编剧和作家这两种身份严格区分的,我更加注重纯文学作品的创作,因此,我希望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多写一些‘抗拍性’很强的作品,不希望读者将我的文学创作与影视编剧混为一谈。 ”
严歌苓表示,自己既爱文学,也爱电影,但好的文学不一定就是好的电影,所以自己要多写一些纯文学的文字,也写一部分为电影创作的文字,“我希望这两件事别混在一起,如果混在一起就会造成巨大的妥协。我可以写纯文学的东西,也可以专门写电影电视剧,而不是主动想写一个东西让他们拍成电影或电视剧。 ”
创作小说时,严歌苓感到非常快乐,整个身心都会投入进去。但是写电影和电视剧却不同,比如像《幸福来敲门》,实际上是严歌苓为她的好朋友量身定做的电视剧,根本就没打算出版,“这两种创作方式是很不同的,因为小说的那种感受跟你长期以来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对很多事情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积累逐渐加深的思考都是有关的,而电影和电视剧当然它也需要这样的深度,但是写电影剧作技巧是一定不能忽略的,所以技巧比原始创作更加重要。 ”严歌苓说。
谈电影 与书内容差别不大
作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主要编剧,严歌苓表示,书中的主要内容都体现在了电影里,电影与书的内容差别不大。谈到和张艺谋的合作,严歌苓称张艺谋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的人,性格非常随和,“我们的合作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非常快乐的,他常常跟我们开玩笑,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些故事甚至可以激发我写一些东西。 ”
严歌苓表示,她对自己所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都不是很自信,“我觉得我活到这个岁数,不能对任何事情期望太高,这跟影视作品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我现在的所有事情都在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可做完之后,稿子一发出去,我立刻就后悔了,所以我每次发完稿都战战兢兢,如果对方在三五天之内没有什么消息,我就会想,他们是不是特别失望?是不是否定了我的作品?我特别不自信,写到今天还是不自信。 ”虽然对于自己以往的作品,严歌苓还是很满意的,但她仍觉得可以写得更好,她认为从“好”到“登峰造极”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谈写作 思想需要新陈代谢
去年,严歌苓开始创作一部新作名叫《无期》,如今快要写成。“其实有好几次我都想交稿,但又怕自己后悔,于是就拿出来再改。这部作品一共30多万字,写的是一个男人的故事,而且是我第一次用电脑写作,算是我创作道路上的两个突破。不过,我发现用电脑写作非常累,需要双重精力集中,不如我拿铅笔更‘绿色’,所以这部作品写得非常吃力。 ”
近几年,严歌苓在媒体上的曝光率逐渐增多,而她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关注度始终居高不下。生活中,严歌苓最喜欢的正是写作,这是她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我觉得人的生命力有新陈代谢,我的思想、精神也有新陈代谢,如果我不写的话,就会影响我生理上的新陈代谢,所以我一直在写,只要每天坚持写,不知不觉就会发现写了很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