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薛小林 实习生张一弛
石门、北京报道
洞里的牙齿捡了几百年也没捡完
专家: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要意义“找到更古老湖南人只是时间问题”
近日,在湘西北石门县,湘鄂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洞穴,发现了大量牙齿。5月19日,记者将牙齿样本送往北京权威机构鉴定,确定为人类牙齿。
经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专家初步推断,牙齿年代为至少8万到16万年前,可能为最古老的湖南人。中科院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目前世界上争论不休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将有重大研究价值。
在一个不到10平米的洞穴口,河卵石与其它碎石中混杂有大量牙齿,捡了几百年也没有捡完。此事经媒体报道,潇湘晨报《湖湘地理》周刊地质地理顾问、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童潜明和本报记者前往实地考察,找到一些牙齿和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专家鉴定,为人类牙齿。童潜明根据牙齿所处地质环境初步推断,它们至少有8万到16万年历史。
这个洞穴叫牙齿洞,位于石门县罗坪乡长梯隘村的一个山崖上。《湖湘地理》组织的专家、记者,先后于4月21日和5月上旬两次对其进行考察。
该洞下临深谷,谷底是一条小溪,上离山顶只有三四十米,对岸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四周树木繁茂,有猕猴在树上活动。
牙齿洞在当地家喻户晓。传说牙齿用水磨后可以治病,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记忆里,从爷爷辈乃至更早时候,就有人进洞捡牙齿,可是捡到现在也没有捡完,估计有上万颗,因此又称“万齿洞”。
4月21日,记者在该洞考察时看到,当地村民和童潜明教授在洞前仅捡了一个多小时,就捡到125颗牙齿。据77岁的长梯隘村老支书覃兴泉介绍,他小时候,牙齿洞还有一个小小的入口可以进到更深处,里面的堆积物层次分明,也有牙齿和其它动物化石。
专家: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要意义
童潜明和本报记者一起探访后确认,这些牙齿是(地下)河流的沉积物,由河水从别的地方搬运而来。
经测定,牙齿洞海拔720米,和山下河流高差为330米。这么高的山上怎么会有河卵石?童认为这是地壳上升和河床下切的结果,根据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平面图,本区地壳每年抬升2-4厘米的速度推算,牙齿年龄至少为8万到16万年。
童称,如果是人类牙齿,那么这些人就生活在8万到16万年以前了,那就是湖南最古老的人了。因此确认牙齿的归属就非常重要。为此,5月18日,童潜明和本报记者一起将采集的牙齿样本送往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同号文、副研究员吴秀杰等多位专攻古人类的专家鉴定后皆认为,大多数样本是人类牙齿,包括小孩的牙齿。
上述专家初步判断,牙齿的石化程度不高,测定准确的年代需要采用相关技术手段,要花更多时间,但这一发现对目前世界上争论不休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将有重大研究价值。
“找到更古老湖南人只是时间问题”
据考察,牙齿洞所在的罗坪乡喀斯特地貌非常丰富,有溶洞、天坑、落水洞等多种喀斯特地形。今年70岁的童潜明是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2004年开始担任《湖湘地理》地质地理顾问,同时担任潇湘晨报地质顾问,和《湖湘地理》记者一起考察过湖南宁远、临武等地的溶洞,2006年,在临武县湘粤两省交界处的溶洞里发现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但没找到人类化石。
据了解,目前湖南发现的惟一古人类化石在石门县燕儿洞,公开报道为1万余年前,在牙齿洞下游约100公里,同属澧水支流渫水流域。但遗憾的是,该遗址已被电站水库淹没。
早在2005年,童潜明就撰文指出,湖南周边各省(除江西)都发现了十几万年到几十万年,乃至更古老的古人类化石,如马坝人、柳江人、长阳人等,湖南境内也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找到更古老的湖南人只是时间问题”。童认为,最有可能实现这一突破的首推湘西北澧水流域石门、慈利、保靖一带的喀斯特洞穴,童呼吁将溶洞作为一种文物资源对待。
童潜明前往考察后,建议当地政府对牙齿洞进行保护,目前洞外已设置围栏。中科院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具有重大价值,将于近期前往石门县考察。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