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放风筝:晚唐开始用纸制

2011年05月30日 16:47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晚唐时期,人们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如琴,故称“风筝”或“风琴”。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唐以前的风筝多用丝绸制作,晚唐时改用纸制。品种繁多,结构有硬翅、软翅、伞形、桶形、长串等。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如有音响的“鹤琴”“锣鼓”,有灯光装置的“灯笼”,独具特色。古法的风筝比赛很有意思,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可知两根或数根风筝线绞在一起,以先绞断者为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筝与现在流行的风筝区别很大,那个年代,哪来的彩色塑料纸呀?不要说这个,就是整张的白纸也没办法搞到,但这不能成为孩子们放飞希冀的障碍。那时的作业本是32开的,只有印着红色田字格的书法习字本是16开,这就成为通行的风筝纸。一般要用8-10张纸才能粘成一个风筝,这不难,难在竹子的骨架要符合比例,这要经过多次装、拆才能最后确定。更麻烦的是没有塑料线,一般是用钓鱼线代替,但这就花钱了,5米就要1角钱,50米就是1元钱,买得我们心痛。很多孩子买不起钓鱼线,只好用缝被子的棉线代替,这就决定了他的风筝顶多可以放到十来米高,再高一点,线就会绷断,风筝就“跑马”啦。

  风筝一旦放上天,总是越飞越高,50米线转眼就放完了,大些的男孩就会告诉我,不能这样放,应该慢慢地放线,要学会“过瘾”。女孩们痴痴地望着天空,觉得风筝已经够高了,她们就会撕出几片圆形的纸,套在线上,随着风力,圆纸片很快就上升到半空,这叫“打电话”,纸片也成为她们收藏的东西之一,因为上面粘有天空的“仙气”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