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展出“文化LV”很正常
法国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在中国的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次展览,开展发布会现场致辞时,历史与文化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很是符合曾经在市县级城市流行一时的那句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国博是展现泱泱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殿堂,与之相比,“路易威登”的确嫩了点,但换个角度看,“路易威登”已经157岁了,而国博要到明年才能迎来百岁华诞,单讲品牌历史的话,“路易威登”还比国博早五十多年哪。
还是说品牌,国博是座带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场所,使用率高或不高,它都应该存在,每位公民都知道有一座国家博物馆。但有相当多的人却不知道它门朝哪儿,一辈子也没去过一次。“LV”也好不到哪儿去,坐一趟地铁,至少要撞上十个八个背LV包的姑娘。菜市场上摆的地摊也常见它的影子,购买者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将之称为“花方块的包”。
所以,“LV”想要强力纠正自己是“非地摊货”,就要依托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将之推销给正版用户,极尽奢华手段打造出来的展览,其用意还是在还原被搞变形了的奢侈品形象。这对国博也是好事,收入多少入场费倒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激活了博物馆一向呆板、肃穆的气氛,吸引了一批可能想也没想过进博物馆的人,让博物馆不断萎缩的教育功能得以再绽放一下。
有人批评说奢侈品不应该进入国家博物馆,这显然是错解了奢侈品的涵义。在国外,奢侈品并不是炫富的工具,而是带有浓厚收藏和纪念意义的物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意味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很多中产家庭都会尽自己能力拥有一些奢侈品,这些奢侈品会通过继承的方式长期留存,因而具备了物质之外有关历史、文化、亲情等众多珍贵元素。
反观我们的奢侈品消费,都是直奔主题而去,到了国外购买奢侈品像去超市大采购,不拎满手不罢休。据今年1月份公布的信息称,我国已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且购买者都是20-40岁之间的创富人士,而欧美国家的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则普遍在40-70岁。创富人士这么喜爱奢侈品恐怕说明了两点:以前穷怕了,买奢侈品补偿一下自己;钱多的实在没地方花。
综上所述,“路易威登”和国家博物馆的这次合作避免谈钱而强调历史与文化是对的。钱的力量在推动商业行为,但拿到桌面上来说就俗了,包括“路易威登”在内的奢侈品牌。不能只想着输出产品、打击盗版,更要输出奢侈品的消费文化。没了正常的、健康的、隽永的消费文化,卖出再多的“LV”,也不过是个包而已。
□韩浩月(北京 作家)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