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童工期间,向述学认识了后来牺牲的徐茂森、徐海东等十二桥烈士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向述学则在第一三四团任通讯员
●上甘岭战役中,向述学也因表现英勇突出,荣立三等功
向述学,今年77岁。作为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战友兼同乡,向述学退休后,常常为成都玉林东路社区的中小学生讲战斗故事。作为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行为导师”,向述学说:“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辈人的亲身经历,把爱党、爱国的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朝鲜战争每场战斗的时间、战友的名字,向述学都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战友的音容笑貌,几十年了都深深印在了我脑海,每次给孩子们讲完后我总陷入深深的回忆中,想他们。”昨日,向述学翻看着一张张老照片,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了他的战友黄继光以及自己的抗美援朝经历。
童年吃百家饭长大
“我比黄继光差不多小4岁。”1934年2月,向述学出生在中江县兴隆镇一个贫农家庭。“我是孤儿,没有见过父亲,母亲也在我1岁多就死了。”向述学记忆中,每次吃饭时,邻居就会给他一点吃的。在邻居亲戚的帮助下,向述学在村里生活了13年,“我是典型吃百家饭长大的。”
1947年,向述学的婶婶告诉他,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于是,13岁的向述学准备到成都讨生活。“我是从中江一路要饭到成都的。”到了成都,向述学在一家烟厂当了一名童工,“炒烟丝、兑香料,啥子都做,只要有一口饭吃。”也就是在当童工期间,向述学
认识了后来牺牲的徐茂森、徐海东等十二桥烈士,在他们的引导下,开始帮助送递进步出版刊物。
成都解放前夕,徐茂森、徐海东等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革命青年和其他爱国志士被国民党特务秘密处死。1950年1月,向述学回到了中江县兴隆镇,经过学习后当上了民兵队长,村里农协会组长。
赴朝与黄继光同任通讯员
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向述学立即去报了名。“那年,我们中江不少人都参加了志愿军,黄继光也在其中。”向述学记忆中,1951年3月12日,新兵们乘坐接兵列车抵达陕西宝鸡。在宝鸡时,部队对这些新兵们进行了整训。“战争不等人啊,只有在路上加快训练。”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向述学则在第一三四团任通讯员。进入战场的腹地,看到到处是累累弹坑,一片焦土,空气中散发着浓厚的火药味,向述学等新兵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我们恨不得马上到前线,直接与敌人战斗,我和黄继光却都被分配去担任通讯员。”
担任通讯员后,向述学和黄继光开始学习专业通讯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与黄继光有了比较深入的接触。”向述学说,黄继光小时候给地主当过长工,两人都是穷苦人出身,加之又是老乡,自然交流得就比较多。在学习专业通讯时,尽管大家文化都不高,但都学得十分认真,“不管再忙再累,我每天至少要学习20个字。”
难忘上甘岭战役立三等功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向述学等通讯员也纷纷申请加入战斗。
在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时,敌人用的是重机枪、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爆破组的战友,有两组冲上去都壮烈牺牲了。”向述学说,当时战斗是在凌晨,如果不在天亮前夺取阵地,白天敌人的火力优势就会全部发挥出来。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在接近火力点时,黄继光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但他还是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黄继光是我们中江人的骄傲。”上甘岭战役中,向述学也因表现英勇突出,荣立三等功。
在后来的战斗中,向述学身上失去了两根肋骨,左肩锁骨也是安装的钢质义骨,“60年了,睡觉时都会感觉到一点疼痛。”但向述学说,能从战争中幸存下来,已经是很幸福的了,而很多战友却长眠在了朝鲜。
1954年,向述学回到国内。1958年转业到黑龙江国营汤源农场,1960年开始先后在四川省冶金厅地质大队、行政科、招待所任干部,一直到1994年退休。
华西都市报记者姚长寿 摄影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