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奇的诞生
电影《建党伟业》拍摄的最大难度在于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既不能有大的史实硬伤,又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氛围,更不能完全忽视观众们的品位。众口虽然难调,但是缺任何一味却是万万不可。所以,拍摄前期我们用了一年时间研究史料和细节,一边拍一边改,最后改了40稿。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对历史重温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完美地在银幕上展现出这段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
理想主义的主创团队
在这部电影里,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是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参与到爱国运动中的,动机是纯粹的、信念是单纯的、表情是阳光的,正是这部电影最能触动观众心灵的地方。今天看来,电影中的年轻人都是“19世纪的80后和90后”,现在却是“20世纪的80后和90后”来诠释他们。和100年前一样,今天的参演演员们同样充满激情,他们演完游行、演讲等戏份儿后,常常喊到嗓子嘶哑。我们的主创团队好多也是年轻人,他们有激情,也有许多想法,这一点保证了历史题材电影和当代人审美习惯的结合。
吴彦祖中文不好,第一次见到胡适的台词就想打退堂鼓,我“威胁”他:“现在新闻已经发出去了,全中国人都知道你要演胡适了。”他还真被吓住了:“那我现在赶紧开始背词吧。”等他试妆后到现场,已经剪短了头发,戴上了眼镜,与胡适的气质非常相像。吴彦祖还带来自己在美国专门购买的《胡适传记》,以示自己做好了“功课”。廖凡在影片里扮演朱德,拍戏的时候从马上摔了下来,肩部的韧带撕裂,打了12个钢钉。但他还是坚持拍了7天,拍完戏份儿才回医院,医生说他是“神经病”,韧带断了也不抓紧时间治疗。我们知道这件事后都非常感动,在此向这些敬业的演员表示深深感谢。
动剪子和动脑子
《建党伟业》有名有姓的演员有170多位,比《建国大业》还要多,光是拉出片尾的演员字幕就要很长时间。拍《建国大业》时,我提前一个月才进组,时间紧张,除了几个主角外,其他演员经常是根据档期来确定戏份儿,谁有档期谁过来,随时可能调整。但《建党伟业》的拍摄时间较充裕,确定演员基本按照形象、演技和表演风格来综合考虑,谁合适就用谁,这一点保证了角色的魅力。《建党伟业》其实是我们和演员共同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人物塑造过程。
在后期制作阶段,也是因为影片整体需要,有一些人的戏份儿被剪掉,并不是他们演得不好,而是我们需要种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演员们的表演闪光点太多,在取舍的时候只能舍弃主线以外的部分。剪片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不仅是出于对电影本身的考虑,而且也要考虑对历史本身的维护。
众人拾柴火焰高
《建党伟业》应该是近年来表现群众场面最大的影片,其中仅“五四”运动一场戏就有上万群众演员参与,光群众演员的费用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片尾字幕包括演员在内有超过1000人,大家笑称“这是一艘航空母舰”。这部电影的副导演有10位,我们还请了李少红、沈东和陆川3位导演来助阵。《建党伟业》的拍摄分成AB组,B组交给这3位导演掌控,李少红负责拍摄在俄罗斯取景的部分,沈东负责朱德指挥的一场战争戏,陆川负责“五四”运动的一部分场次,他们拍摄的戏加起来大约有10分钟。《建党伟业》拍摄将近5个月,B组工作20天左右,全片加起来光拍摄就有180天,今年1月才开始做后期。
我和韩三平的分工在前期都会商量好,我在现场控制,他忙完事务性工作后有空就来现场。经过我们集体的努力,180天的汗水浓缩成125分钟左右的成片,这是众多电影人共同努力的结晶。
观众是必须尊重的
有人说,无论看《建国大业》还是《建党伟业》,最大的兴趣就是去看明星。我觉得这很好,既然在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众口难调,那就充分体谅“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群众情结,观众愿意冲着谁去都行,哪怕是闲着没事儿从影院路过,心中一动,进去看场电影也行。《建国大业》上映后就是这样,许多人原本只为了看明星,后来发现电影里还有好多其他东西,能让人回味,能让人温故知新。观众们只要有了这种感受,就挺好。现在的《建党伟业》从细节方面我们处理得更加面面俱到,更加吸引观众。有一段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戏,剧组的女孩子看过以后说很浪漫。我们用现在的审美观重塑了100年前的浪漫感觉,这样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作者为电影《建党伟业》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