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加给改革家王安石的离奇“罪名”

2011年06月10日 15:56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戴永夏

  一个政治家要进行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其中既有不同观点的针锋相对,也有因偏见而生的形象歪曲。举凡生活习惯、衣食住行乃至生理特点,都可成为贬损攻击的对象。比如,宋代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就曾经被人多方玷污。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不但在文学上有突出成就,在政治上也有远大抱负和卓越建树。当北宋王朝正面临政治、经济危机,处于内忧外患的衰败困境时,他大胆提出变法主张,为富国强兵开辟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他也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的形象受到种种误解与诽谤。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读书做事都很专注。但在生活上,他却不拘小节,不重仪表,穿着非常随便。他经常穿一身肮脏衣裳,须发纷乱,囚首垢面,即使上朝也不加改变。有一次,他在皇宫面见宋神宗时,有只虱子悄悄地从他衣领里爬出来,一路蜿蜒地爬到他的胡须上,把宋神宗都给逗笑了,他却丝毫没有察觉。所以苏洵在《辩奸论》中说他“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话说得虽有些刻毒,倒也符合实情。平心而论,王安石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国家大事上,自然忽略了外表。这即使不算优点,但也绝非罪过。可是,这位苏大人却因政见不同,便将此上纲上线,对王安石大泼污水。在这篇文章中,他指斥王安石说:“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在苏洵看来,王安石穿得不近人情,就注定会成为竖刁、易牙、开方那样的大奸大恶,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老苏如此血口喷人,实在有失厚道。

  在饮食上,王安石也很不讲究。有一次,宋仁宗举行御宴,邀请诸大臣参加,身为知制诰的王安石也在被邀之列。这宴席与众不同的是,赴宴者须在池塘中自己钓鱼烹食。因此用膳前,桌上的金盘子里先摆放了一些小球状的鱼饵。王安石不喜钓鱼,便将盘子里的鱼饵吃了个精光。他的这一举动,本也无可厚非,却引起了仁宗皇帝的猜忌,认为他是借机沽名钓誉。第二天,仁宗便对宰相文彦博说:“王安石是个伪君子!他误食一两粒鱼饵尚可,哪有把全部鱼饵都吃下去的道理!”

  即使刻苦读书,也会被人怀疑是偷着干坏事。王安石在扬州太守韩琦门下做幕僚时,总是彻夜读书,天将亮时才在椅子上打个盹儿。等睡醒一看,时间已经不早了,于是也来不及梳洗吃饭,便慌忙跑到办公室去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放浪形骸,便训诫他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读点儿书吧,不要有失检点,虚度光阴……”王安石听了,木然立在那儿,也不加分辩。只在去职时,他才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

  还有更加离奇的呢,那就是王安石天生面黑,相貌丑陋。在苏洵看来,这也是“祸国”的“标签”。何以见得?有史为证。唐代的卢杞就相貌极丑,“色如蓝”,“人皆鬼视之”(《旧唐书》)。当大将郭子仪接见他时,总要把身边的侍女屏退。这丑八怪果然阴险毒辣,排斥贤臣,陷害忠良,对唐朝的灭亡负有责任。王安石既然跟他一样貌丑,因而也必定像他那样阴狠奸诈,祸国殃民。

  当然,对王安石打击最大的,还是对他变法主张的歪曲和诋毁。本来,王安石是为了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而实行变法的。他本人既不任情放纵,也不贪污腐败,在清正廉洁上堪称楷模。然而有些反对他的人却借此对他的人品大加诋毁。如御史中丞吕诲就在弹劾他的疏中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有的还给他戴了一顶“祸国殃民”的大帽子,把他称作“古今第一小人”(明·杨慎《铅丹录》)。

  在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强烈反对下,再加上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熙宁九年(1076)十月,心灰意冷的王安石辞去了宰相职务,来到江宁(南京)定居。他捐出朝廷配发给他的府第和土地,在郊外盖了几间小屋,终日参禅悟道,简朴度日,在寂寂无闻中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他的晚年似乎已淡出历史,然而历史却不曾将他忘记,而且最终还他以清白。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一书中,就对王安石的人格推崇备至,说他是“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对王安石的变法则给予“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的高度评价。连革命导师列宁也曾称誉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而对那些别有用心诬陷、诋毁王安石的人,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也作了恰当的评价,他说:“凡是抨击王安石最烈的或对王安石人格和私生活最污蔑栽赃的,用不着调查,我老人家敢跟你赌一块钱,他准是条大酱缸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