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导演胡玫:《开天辟地》不做“教材”剧

2011年06月15日 15:49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一代伟人青春气息与年轻人对话

  ——编剧邵钧林、导演胡玫谈电视剧《开天辟地》

  20年前,在庆祝建党70周年时,上海拍摄了电影《开天辟地》。在迎接建党90周年的今天,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开天辟地》在央视一套开播,不仅是一种传承,也是一次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天辟地》如何用艺术的方式,揭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历史的根本性影响,同时又如何和今天的观众对话。让我们看看编剧导演是怎么说的。

  编剧:历史的感情,融在信仰传承之中

  “历史是有情感的,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所记载的。”电视剧《开天辟地》的编剧是国家一级编剧、文职将军邵钧林。《DA师》、《沙场点兵》、《井冈山》、《兵心依旧》、《共和国摇篮》、《决战南京》等脍炙人口的电视剧,都出自他的笔下。他说,作为后人回望前辈的历史,首先面临一个情感转化问题,而帮他完成情感转换的,是创作之初一次和儿子的对话。

  和在上海读高中的儿子闲聊时,邵钧林发现在上海生活了两年的儿子,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而对宋祖英鸟巢演唱会上周杰伦大秀古筝的事,从艺近40年的他也毫无概念。“下一代应该有自己的偶像,但绝不能只有娱乐偶像。”通过和儿子的对话,邵钧林开始思索。他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如果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尤其是革命斗争史,长此以往,民族的文化记忆将被中断,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将被淡漠,历史的血脉将会梗阻。“当时代发展到今天,更应该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进入主流传播渠道,走近青少年,让革命历史成为后人的精神财富。”邵钧林因此完成了创作《开天辟地》的情感转化。

  《开天辟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的艰苦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斗争的精神。信仰和坚持是电视剧透过故事传递给观众的核心词汇。邵钧林说,信仰支柱是我们民族最可贵的财富。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获得长足的进展,很多人房子大了、开上车了,但生活在盛世的人们面对物质世界,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地注重现实功利,在物质财富积累过程中,精神财富慢慢遗失了。他说,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信仰的有无、信仰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开天辟地》的核心理念是写共产党人从不动摇的高尚信仰,写一代伟人以生命救国兴邦的舍己精神。“我们将向观众传达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民族才可以创造开天辟地、换了人间的伟业。”

  导演:不做“教材”剧,和年轻人对话

  如果说编剧邵钧林在《开天辟地》创作过程中解决的问题是“说什么”,那么导演胡玫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说”。胡玫曾执导电视剧《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电影《孔子》,善于表现大历史的她告诉记者,面对《开天辟地》,自己曾经也有些担心。因为电视剧表现的1920年至1927年间的这段时间,毛泽东、周恩来都才20多岁,电视剧该如何真实地表现这群当时还是地地道道的年轻人的情怀?

  读过邵钧林的剧本,自己又做了调研之后,胡玫发现90年前开始的那段历史跌宕起伏激动人心。“当年一批热血青年、知识精英为中国找寻救国之路,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他们为理想所抛弃的名利、家庭、爱情、生命,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清楚。哪怕很多像我这个岁数的人,对那段历史也只知道个大概。”胡玫把剧中所有人物划为5条线,分别划在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蒋介石、孙中山5人之下,这5个人物列为该剧的第一线人物。5个第一线人物演好了,其他人物就好演了,整部剧也就演好了,剧本反映的时代也就成功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了。

  在创作过程中,《开天辟地》没有回避领袖年轻时在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苦闷。毛泽东在经历了整整两年时间的近乎心力交瘁的自我剖析和扬弃,才终于摆脱对社会改良道路的最后一点幻想;周恩来一度想用佛教思想解脱自己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朱德位居滇军旅长,内心却充满了屈辱和犯罪感。可是,当他们经过“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再也没有过游移,也没有再回过头。“如何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之间,摆脱彷徨找准前进的方向,对于每一代年轻人而言,都是无法回避的命题。”

  而在表现手法上,胡玫并没有把历史正剧等同于“历史教材”。在塑造知名历史人物时,也立足于普通人的角度,避免“见史不见人”,着重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感。同时将理念转化为容易被观众理解、接受的世俗化的情感和行为,引发观众共鸣,巧妙地完成主题讲述。胡玫要求演员在表演中能用动作完成的情节就不要说台词,而在动作处理上,她也强调摒弃原有影视剧中伟人们的一些定式动作,就当生活中的常人来演,越自然越好。胡玫说:“既有大气凝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富有革命的青春气息,是《开天辟地》和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话的方式。”

  本报记者 王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