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资深媒体人张典婉写就 中文简体版近日推出———
1949年1月27日子夜时分,定期往返上海与基隆间的太平轮,与运煤船建元轮相撞,沉没于浙东舟山海域,900多人遇难,仅38人生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太平轮沉没事件,太平轮亦因此被称为“东方泰坦尼克”。时隔60多年,台湾资深媒体人张典婉,通过多年探访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结合大量珍贵史料与照片,写成《太平轮一九四九》,向我们讲述了太平轮的生死别离,再现了上辈人集体流亡的辛酸往事。
该书的中文繁体字版于2009年在台湾出版。中文简体字增订版上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
■超过900人冻、溺而死
太平轮从1948年起,往返上海、基隆两地。1949年1月27日的太平轮,因为是年关前最后一班驶往台湾的船,大家都争相挤上船,希望到台湾与家人团聚。船上不仅有平民百姓,也聚集了众多政商名流:有身份显要的将军、省主席,也有袁世凯的孙子、东南日报社社长、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等。张典婉后来了解到,这一班太平轮,登记在册的旅客只有508名,但实际运送的旅客超过1000人。
除此之外,船上还装着各种杂货,政府机关的报表文件,以及600吨钢材、中央银行的80箱卷宗、药铺的中药、商铺的账簿、五金、铁钉,外加东南日报社的一整套印刷器材和白报纸。许多人都带了全部家当,金饰珠宝、值钱细软。幸存者王兆兰回忆,当年母亲带着全家大小上船,家中“衣物、家产,全部装带上船,想家里准备的布匹,也全数上了太平轮。”更为神秘的是,传言中这班太平轮还带了故宫古董,有人听说“怀素字画也在船上”!在沉船后,海面上珠宝、首饰……木箱、文牍四处漂流,在舟山群岛海域,也一直有渔民打捞到珍宝的传言。
原定上午起航的太平轮,直到午后4时半,才带着超载的乘客、货物驶向基隆港。冬日天黑得早,但因为时局紧张,太平轮并未按规定挂信号灯、鸣笛。当晚23时45分在舟山群岛海域的白节山附近,熄灯疾驶的太平轮与一艘载着2700吨煤炭及木材由基隆出发的“建元轮”丁字形相撞,拦腰被撞的建元轮立刻沉没,船上72人溺毙,有3人被救至太平轮。相撞后,乘客被告知有惊无险,因而多没有防备,船员也没有做好应做的应急措施,没有立即靠岸,未放救生艇……但没过多久,太平轮也开始下沉,落水者因当时天寒而冻死或溺毙,船上有超过900人罹难,只有38人被澳大利亚军舰救起。
■梦魇之夜记录人性的善与恶
太平轮沉船的幸存者始终无法忘记那梦魇般的一夜,在灾难面前,人们奋力求生,迸发出顽强的生命火花让人肃然起敬。不分阶级、地域、年龄、性别的人们同舟共济,互相扶持直至灭顶。幸存者叶明伦回忆:“他开始努力寻找是否还有生存者,有人伸出手来,就尽量拉住他们的手,让大家可以齐心扒着木桶,等待救援。”澳大利亚军舰华尔蒙哥号,将生还者救上船,换上海员的干净衣服,给他们食物、热饮,送他们到上海,将个人用品一字排开供每个人认领,“未短一张名片,未短一块金元”。
在生死存亡关头,也有人性的丑恶。“有人拿着枪支,迫别人让出木板。”“在深黑的夜里,四周尽是哀号惨叫声,却有人划着救生船,不管身边的哭喊求救声,扬长而去。”六十年后,叶明伦依然愤怒。
■溃退途中,太平轮悲剧只是插曲
“在1949年200万人溃退到台湾的过程中,太平轮的悲剧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在中国沿海的每一个重要的港口,类似太平轮这样的生死离别在日复一日地上演。” 张典婉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浪潮中,这小小一船人的命运:有人出生在太平轮上;有人一家大半皆死于船难,带着心痛的记忆过了一生;也有人因为到了台湾,在这片岛屿活出了精彩人生。作者采访了船难生还者、遗腹女、船公司员工后代等,受难者家属如著名球评家张昭雄、国际知名刑案鉴识专家李昌钰、知名音乐家吴漪曼等,这些故事,犹如记忆的拼图,为我们勾勒出一场大迁徙的轮廓,一个大时代的故事——无论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还是命若蝼蚁的普通民众,都在自愿与不自愿当中,来到一个陌生岛屿,以1949年为分界点,开始了人生的下半场。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