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雷锋纪念馆艰难坚持 馆长称多难都没想放弃

2011年06月28日 09: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民间“雷锋纪念馆”内的雷锋雕像

  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是新中国历史上在各地拥有纪念馆最多的人物之一。全国关于雷锋的纪念馆近20家,除3家为“官办”外,其余均为民间自发兴办。北京的雷锋纪念馆,就是一间民办馆。

  追忆

  ★雷锋是孩子们最盼着的人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那时他还叫雷正兴,小名“庚伢子”。雷锋的父亲雷明亮因参加农民运动被国民党打成内伤,在家乡靠种田勉强度日,后又遭日寇毒打,1945年秋天死去;他的母亲因不堪地主凌辱而自尽;他的哥哥雷正德12岁就外出当了童工,患上童子痨(肺结核),因无钱医治而离世;他的弟弟则是死于饥饿。不满7岁,雷锋就成了孤儿,贫苦的叔祖母收养了他,1948年春,为了给叔祖母家减轻负担,他还曾一度离家去乞讨。直到1950年,雷锋在乡政府党支部的资助下免费读书,并加入了少先队,他的人生才告别了苦难,有了新的转折。

  然而,10年后,雷锋却为别人的童年带去许多快乐。

  1960年10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在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他从繁忙的工作、学习中挤出空闲,尽可能多地去学校找孩子们谈心,给他们讲故事。据曾经被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回忆,20岁的雷锋和孩子们在一起时也会有点孩子气,所以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他。他说话快、走路快、办事麻利,说什么时候到学校参加活动肯定准时到,说下次给讲什么故事,到时肯定会讲得绘声绘色。那时,雷锋是孩子们心中最守信用的人,也是孩子们最盼着的人。

  陈雅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年三十的晚上,雷锋给了她一张贺年卡,那是像照片那样印洗的一张,上面的图案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抱着和平鸽。卡片上还写着“送给雅娟小朋友,祝你新年快乐,好好学习。”当时她心中的甜蜜与骄傲,难以言说。

  与雷锋接触的一年多里,陈雅娟的人生也深受影响,中学毕业后,她参军入伍,从新兵到学员到老兵。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朝气和对雷锋回忆。

  ★“抠门儿”的大方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关于雷锋打满补丁的袜子的故事广为人知。曾经他的战友实在看不下去,就把他的旧袜子藏起来,问他不觉得难看吗?而雷锋却讲起他的道理,“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只要不耽误工作就行了。”那时候,雷锋每月的津贴有6元钱,除了留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其余的钱全部都存入了银行。连队里的战士都领教过雷锋的“抠门儿”,说他是最不舍得给自己花钱的人,平日里连一瓶汽水都不舍得喝。

  然而,深知党恩的雷锋对祖国和人民却总是大方的。1958年,望城县要建立第一个拖拉机站,雷锋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兴奋。他说,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学过,拖拉机犁地犁得快,犁得好,功效高,但从来没有看过拖拉机,所以特别盼着拖拉机站尽快建好。那时候他在机关工作,每月挣29元钱,他留下9元做伙食费,把余下的20元全捐助买拖拉机了。

  由于节俭,在参军入伍前,雷锋已经有了200元积蓄。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

  当时在辽宁市委防汛指挥部秘书组任职的李绍信后来回忆,那是辽阳遭灾不久的一天上午,市委传达室同事给他送来几封信和一张绿色汇款单。汇款单是从抚顺寄来的,汇款金额为100元,落款是雷锋的名字。在汇款单附言里,雷锋写道,自己是从辽阳参军入伍的,辽阳是他的第二故乡,辽阳遭受水灾,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要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来支援灾区人民。

  许多年后,一个叫做郭明义的鞍钢普通工人与雷锋颇为相似,进入人们的视野,被称为“雷锋传人”。他在20年内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自1994年起,累计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受灾群众捐款12万多元,先后资助了180多个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存款数额时常归零。一家三口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在接受采访时,郭明义说,因为雷锋是他一生的偶像,而他自觉还跟雷锋差得很远。他为自己能为别人尽点力而感到欣慰,也时常因为力不从心而感到内疚。

  ★最重要的小事

  与新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轰轰烈烈的事迹相比,雷锋的故事略显平凡,似乎桩桩件件都是小事。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为了赶早车,他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大嫂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于是,他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他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们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

  过年的时候,雷锋和战友们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于是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

  还有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于是,他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在部队,他帮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给小周病重的父亲写信寄钱;为小韩缝补棉裤;见到有人没有吃饭,就宁可自己饿着肚子,把饭让给战友吃。

  ……

  这桩桩件件的好事虽小而平凡,却好得太持久,太纯粹。雷锋似乎总是在看别人还需要什么,总是在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

  北京雷锋纪念馆馆长何朝海说,在他“追随”雷锋的日子里,他曾去过雷锋的家乡、部队,经亲历者讲述、收录的雷锋做的好事就有200余件,而每一个小故事都让他更坚定自己要将弘扬雷锋精神的路走下去。

  也是这桩桩件件的小事让雷锋这个名字深入人心。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数万人拥到部队,想最后见他一眼。当时的抚顺市委书记毅然捐出了为母亲备办的寿材,原本准备在部队举行的追悼会,因要求参加的群众太多,不得不改成全市公祭,十万人为一个22岁的普通士兵洒泪送行……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的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直至今天。

  图像

  与新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轰轰烈烈的事迹相比,雷锋的故事略显平凡,似乎桩桩件件都是小事。图为雷锋在缝补旧袜子。

  重访

  民间“雷锋纪念馆”

  多难都没想过放弃

  雷锋,是新中国历史上在各地拥有纪念馆最多的人物之一。

  全国关于雷锋的纪念馆近20家,除3家为“官办”外,其余均为民间自发兴办。北京的雷锋纪念馆,就是一间民办馆。馆长何朝海当年用全部家当为雷锋纪念馆在京“落户”,此后几十年过得艰辛而坚持,但他始终说,为了弘扬雷锋精神,什么都值得。

  何朝海告诉记者,由于早在30多年前,他就在京筹办了雷锋纪念馆,所以后来很多办雷锋馆、雷锋展室的人都和他“取经”。他说,在他标注出的雷锋精神传播地图上,已经有包括北京、天津、吉林、辽宁、江苏、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山东、安徽、云南、河北在内的好多地方都有了“小红星”,即开办了雷锋纪念馆或纪念展室,全国有近20家。其中,除了在雷锋故乡湖南、部队沈阳军区和抚顺的3个馆为“官方”所办,其余的均为民间自发弘扬雷锋精神的行动。

  回想起弘扬雷锋精神的一路走来,何朝海说很艰难但要坚持。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后的第三天,何朝海就成了学雷锋小组的一员;两年后,他到了北京,加入了雷锋精神文艺宣传队;1976年底,他用多年学雷锋积攒的资料,在北京开设了雷锋事迹陈列馆;1981年,他所在的部队营区开辟出五口苏式窑洞,雷锋资料展览馆在那里安了家;1982年,何朝海从北京转业还不到一个月,便“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请了回来”,成为100多所大中小学校的校外学雷锋辅导员;1989年,他拿出毕生积蓄和亲朋的借款10万元,买下了丰台区东高地南小街的一块空地,让雷锋纪念馆正式在北京“落了户”。

  何朝海说,由于宣扬雷锋精神是无偿的,是不求回报的,所以和很多民办的雷锋纪念馆一样,纪念馆的维持与生存一直都是他所面对的最大考验。他尽可能地发动家人和亲戚来给他“帮忙”,馆里的员工也曾外出打工以维持纪念馆的生存。但无论有多难,他说他都没有想过放弃,他年迈的父亲在晚年时常常在纪念馆帮他,临终说的话就是“(雷锋)馆一定要办下去”。

  档案

  ★名称:雷锋纪念馆

  地址:丰台区东高地南小街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1960年雷锋入伍。

  ☆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数万人拥到部队,想最后见他一眼。当时的抚顺市委书记毅然捐出了为母亲备办的寿材,原本准备在部队举行的追悼会,因要求参加的群众太多,不得不改成全市公祭,十万人为一个22岁的普通士兵洒泪送行……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963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76年底,何朝海用多年学雷锋积攒的资料,在北京开设了雷锋事迹陈列馆。

  ☆1981年,何朝海所在的部队营区开辟出五口苏式窑洞,雷锋资料展览馆在那里安了家。

  ☆1989年,何朝海拿出积蓄和亲朋的借款10万元,买下了丰台区东高地南小街的一块空地,让雷锋纪念馆正式在北京“落了户”。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凯一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资料照片供图/雷锋资料展览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