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种怎样的坚定信仰,让他们在混沌中坚持自我?如果换作我会如何选择?”这个追问,来自本报参与“星火足迹 北京寻踪”报道的记者。他们追问的结果是——通过对红色地标的寻踪,对先辈的理解变得更为真切。
这种真切是一种触摸到历史痕迹后的共鸣。今天,我们用这些记者的手记呈现报道背后的心路历程,是为了告慰先烈——您们的热血,铸就了祖国今日之辉煌,您们的衣钵,正有序传承给一代代有志青年。那些曾经年少的“八零后”、“九零后”,如今已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红心向党,信仰的旗帜迎风飘扬。
“如今时代已巨变,面对利益选择的时候,我会想起先贤们的故事,重温那些纯粹的信念”
★寻踪地:《新青年》杂志旧址
★感悟人:本报记者关庆丰
5月底的一个午后,记者关庆丰穿梭在老城区寻觅箭杆胡同9号,曲曲折折拐了几个弯,终于找到了《新青年》杂志旧址。
当年,房东把整个东院租给了陈独秀,三间北房是陈独秀的客厅和卧室,三间南房用作《新青年》编辑部。关庆丰说,“透过窗口向里望,一束阳光打进室内,空气中满是灰尘。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九十多年前的场景: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围坐在一起讨论杂志选题,言语激情澎湃,试图用笔端敲醒沉睡的国人。这群人里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在关庆丰的采访手记中,他写下了这样的思考和感悟——
1919年,由于五四运动,原本应该在5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拖延至9月才面世。当读者们翻开这期杂志时,发现整本杂志都在宣扬一个学说——马克思主义。这期杂志的轮值主编是李大钊。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公开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在政治理念和办刊宗旨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我很好奇,李大钊为何笃信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传》作者朱志敏认为,1917年爆发了俄国革命,在李大钊看来,俄国位于欧亚接壤之处,故其文明兼有东西两种文明的特质,他认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可被中国借鉴。
我在写稿时经常会想,那是怎样一种坚定的信仰,让李大钊等人在混沌中坚持自我?他们有没有犹豫过?我也会问自己,如果换作我,当时会如何选择?如今时代已巨变,面对复杂多元的价值观、面对利益选择的时候,我会想起先贤们的故事,重温那些纯粹无瑕的理想与信念。
“为了民主与科学,为了自由与独立,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寻踪地:北大红楼
★感悟人:本报记者刘砥砺
在探访北大红楼前,刘砥砺翻阅了大量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有关的书籍资料。很快他就发现,写作与历史有关的稿件是件繁琐却快乐的事——围绕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在无数的资料中发现、寻找、采访、辨识真伪、排除孤证,最终找到最新颖最精彩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在刘砥砺的采访手记中,他记录了此次采访的心路历程——
我将那个时代与北大红楼发生关联的人进行排列,蔡元培、梁启超、胡适、辜鸿铭、鲁迅、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罗家伦、傅斯年、黎元洪、梁漱溟等等,寻找他们与北大红楼的所有联系,寻找他们彼此的联系,寻找他们与之后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联系。蔡元培为两场运动设计了舞台,陈独秀是舞台上真正的主角,而毛泽东也从这里逐渐成长,直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这样三个人物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上,正好能够串起这段大历史。
随后的探访中,我不断在红楼中寻找这三个人留下的印记。整个采访写作也是在5月进行的,我似乎回到了90多年前的那段岁月,似乎在和那些新文化的先贤们一起讲课、办报、写文章,感受着社会的启蒙,民众的觉醒。为了民主与科学,为了自由与独立,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当我们触摸到历史留下的遗痕,我们对信仰的认识逐渐清晰”
★寻踪地:房山堂上村
★感悟人:本报记者李天际
1943年10月,19岁的曹火星在堂上村写出经典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堂上村,记者李天际看到保持着68年前简陋陈设的那间10平米小屋,更见到两位当年学唱这首歌的儿童团员。今年83岁的李万代,提起往事立刻高兴得像个孩子。说到动情处,老人干脆就哼唱出几句歌词。比李万代年长3岁的李福会因病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据他的家人说,一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音乐,老人就会跟着唱。现在除了能唱歌外,老人什么都忘掉了,那首他唱了一辈子的歌已融入血液。
李万代老人还记得,当年村里半大孩子们都会唱这首歌。再后来,这首歌在十里八村传唱开来……这首歌当年何以被那么多人动情地传唱? 在曹火星的回忆录里,李天际找到了答案:“我写这首歌是动了感情的,新中国成立前,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使人民当家做主……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我亲眼所见。” “这首歌说了人民的心里话,才得到人民的喜爱……”
李天际说:“最近,每天来堂上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也许像我一样,信仰在脑海中曾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当我们触摸到历史留下的遗痕,看到、听到涤荡心灵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对信仰的认识逐渐清晰。”
“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痕迹,那份感受远比课本上生动鲜活得多,也震撼得多”
★寻踪地:吴运铎纪念馆
★感悟人:本报记者陈凯一
对记者陈凯一而言,“吴运铎”是个曾在课本中出现的名字,他有着“中国保尔”这个称号,他身上从膝盖到脚趾,从手指、手腕到眼睛有大大小小100多处伤疤,还有几十块弹片留在体内……
“在我探访了吴运铎纪念馆,看到他生前留下的实物、照片,听着曾为纪念馆馆长的老何讲述吴老军工传奇和他的生活点滴时,在我的脑海中的‘中国保尔’更加清晰、饱满了。”陈凯一说,“老何讲起首次与吴运铎的见面,当时就流泪了。1977年,老何几经辗转找到吴老的家,终于见到他的‘偶像’,他见到的第一幕就是吴老正艰难地用一只残手抵着信封,用嘴吃力地贴着邮票,而吴老让他帮的第一个忙就是把这封给残疾青年的回信投递一下。”
这也让陈凯一心中一震,更打动陈凯一的是,老人一生的无怨无悔与微笑面对。在和平年代,吴老尽最大努力帮助青年、残疾人。在荣誉和利益面前,吴老低调、淡然。他没有邀功问赏而且几次婉拒提拔。老人生前总爱和人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自愿参与抗战的英国女学生在兵工厂做翻译,不慎失足掉下山崖牺牲了。“人家还是个外国人,为了支援我们都牺牲了,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我们活着的人还要多贪图什么呢?”
陈凯一说,现在我能够理解到,对吴老而言,“把一切献给党”绝不是一时一刻的热血激昂,而是一生无怨无悔的努力与付出。
“搞情报工作,有一只看不见的强力的手在控制你移动。在战争年代,这只手是民心”
★寻踪地:地下党联络点
★感悟人:本报记者陆飞
记者陆飞拿到“北平地下党红色电波”这个题目时,脑子里第一反应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潜伏》里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当他跑遍帽儿胡同2号、牛街沙栏胡同和草厂西街三处“联络点”时,他发现“既没有壮烈的牺牲,也没有你死我活,情报员们有的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但当他完成采访,他却又深深感受到,“在平常的生活背后,充满了惊心动魄”。
陆飞在采访中了解到,北平解放前,李雪他们曾做的工作,不但保护了几百万市民,还让北平这座千年古都远离战火,而他们这些情报员,只有区区十几人。这些同志在解放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在电信局等相关单位工作到退休。对于这样的“故事结局”,陆飞感慨地说,“李雪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搞情报工作,每个人都像拼图的一小块,而有一只看不见的强力的手,在控制你移动。在战争年代,这只手是民心,是大势所趋,而到了和平年代,这只手变成了时间,时间会让人淡忘历史,但不应抹去那段辉煌。”
“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八零后’‘九零后’,怀着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燃烧了青春”
★寻踪地:马骏烈士墓
★感悟人:本报记者马宁
记者马宁在采访马骏烈士墓时,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马骏纪念室做讲解员的一位女士回忆说,某年冬日,天已擦黑,她透过窗远远看到三位打扮另类的年轻人一边打闹一边朝纪念室走来。因为纪念室地处日坛公园偏僻一隅,当时独自值班的她不禁有些害怕。可当这三个年轻人见到马骏墓,看了碑文和介绍后,他们马上停止了打闹,端端正正地鞠了三个躬。她说:“当时我一下子就放心了,对先烈如此尊重的人,一定是品行端正的。”
马骏的孙女马丽颖说,“马骏和他的同伴们正是那个时代的‘八零后’‘九零后’。应该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当他们沉醉物质的年龄,他们的前辈正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感燃烧着青春。”马丽颖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后代只知道2月14日是情人节,不知道2月15日是先辈马骏的忌日。
马丽颖从小跟奶奶长大,是家族中整理马骏史料投入精力最多的成员。为了查找马骏被判死刑的消息,她和哥哥曾在报馆里“扎根”整整一周,用放大镜查阅了马骏牺牲前后的所有报纸。
随着马骏墓被列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和参观纪念室的人数逐年上升,这里每年都要接待4000多人次的团体或散客参观。有吉林一中的同学专程赶来为这位“老校友”留下长诗;有回族大妈坐着轮椅看完展览后热泪盈眶;还有小学生听完讲解后解下红领巾系在马骏烈士塑像上……
“北平,一座城市的30个红色地标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萌芽期、诞生地、发展壮大史”
★寻踪地:北京
★感悟人:本报研究室研究员李彦春
1918年冬,北平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号院住进七位热血书生。书生之一,25岁的毛泽东在三眼井,中国革命的播火之地结识了“盗火者”李大钊。翌年,北大红楼爆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箭杆胡同九号、赵家楼、东交民巷等犹如火星将反帝反封建的诉求燎原成片。投身“五四”运动的书生们高擎科学、民主的火炬走近劳苦大众。1921年夏,南湖上的一条船如摇篮般承载起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之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烽火燃烧神州大地,卢沟桥、平西、焦庄户、老帽山……更有那白乙化、马骏等抗日英烈不惜赴汤蹈火“我以我血荐轩辕”。
28年血雨腥风,转战江南江北的当年书生,1949年春,一如“赶考的书生”在双清别墅里写下气吞山河的词句“天翻地覆慨而慷”,19岁的曹火星在房山堂上村激情讴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北平,一座城市的30个红色地标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萌芽期、诞生地、发展壮大史。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彦春 关庆丰
刘砥砺 崔巍 李天际 陆飞
马宁 陈凯一 史祎 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