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西湖
7月3日,在中国南方的夏日阳光下,站在杭州著名的“断桥残雪”景点,来自英国的玛丽·珍妮与同伴一脸茫然:既没有断裂、也没有积雪,为什么要叫“断桥残雪”?
而同样,刚刚走完让国人津津乐道的西湖苏堤、白堤,尽管感觉风景漂亮,瑞士小伙帕特里克就是不明白:不就是一条直直的马路吗?
显然,有这样的茫然与不解的,并不只是玛丽·珍妮和帕特里克。
湖光山色中不只有风花雪月
6月2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21个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杭州的申报。杭州西湖就此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个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是人类罕见的且目前无法取代的财产。据了解,西湖是以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分支——文化景观成功登录。
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景观”的表述,它指的是“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有着“突出、普遍的价值”,英文简称为OUV,意思是存在的罕见文化和自然价值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也即景观的自然价值和文化区域的代表性。
也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意味着以“湖光山色”著称的西湖不再只是一处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名胜,也不只有风花雪月,西湖还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
事实也是这样。“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除了其秀丽外,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还持续性创造了“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展现出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不仅如此,在不少专家看来,西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甚至对9至18世纪的东亚地区文化也具有影响。
对此,在西湖申遗文本中有这样的表述:它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是世界独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这一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见证。”西湖申遗小组专家说。
最终,秀美的西湖以其“文化价值”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代表的认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报告中,认为西湖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东方名湖,是中国景观审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殊理念。
《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则称,西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认为,西湖的名山胜水,并不仅仅是因为有精致的山水景观,而是因为西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文化的经典之作。“这是西湖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你说‘天人合一’,得让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啊”
据了解,西湖是中国目前唯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为数不多的几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据悉,在7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湖泊类文化遗产中,克罗地亚的布里特威斯湖、哈萨克斯坦的萨雅克-北哈萨克草原与群湖、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马拉维共和国的马拉维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等5处是自然遗产,澳大利亚的威兰德拉湖区属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费尔特湖/新锡德尔湖含有湖泊的文化景观,但与西湖不同,该遗产湖体基本属于人类聚落的背景环境,不属于景观构成要素。
因此,可以说唯有西湖以其文化意义而被收入名录。
论水域面积,西湖面积只有6.5平方公里,面积并不大;虽然三面环山,但这些山没有一座是伟岸挺拔的。然而,西湖有着自己独特的山水美学。
“山色空濛”、“水光潋滟”的西湖山水,是“诗画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典型形象。基于“天人合一”、“寄情自然”的东方传统文化观念,自唐朝起,中国的历代文学家和画家留下了无数颂扬西湖美景的诗篇和画卷。从南宋起,西湖十景就被认定为理想的经典景观。
在这里,西湖的景点不是单个景点的简单叠加和连缀,而是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巧妙地将这些要素和构件组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视觉审美体系。
“折射着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诸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现象,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主持西湖申遗文本编制工作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西湖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也是它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所在。
杭州市委副秘书长、西湖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水法说,西湖申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国际社会对西湖文化形态价值的认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及其保护管理的认同与肯定。
但是,要把国人的这种意念、感觉,东方审美情趣中的“诗情画意”、“天然图画”,以及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那种互动意境,传递给处于不同语言、文化体系中的外国人,让他们读懂西湖并不容易。
初到西湖,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先生就直言不讳:“像西湖这样风景优美的湖泊,在我的祖国芬兰,就有上千个。”
有一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带着一个比利时的遗产专家考察西湖,当他们走到苏堤中段时,陈同滨向这位比利时的遗产专家解释眼前这湖光潋滟、山峦叠嶂的西湖,“‘无声诗、有声画’,是中国山水美学的审美特色。”但专家听了直摇头:“啊!你们是这么看的,我可什么都没感觉到。”
据了解,杭州从1999年正式提出申遗申请,至今经历了漫长的12载。
“西湖申遗,最难的是让外国人读懂西湖。” 王水法说,西湖申遗的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向世界“诠释”中国山水美学、东方传统文化理念的过程,“你说‘天人合一’,得让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啊!”
陈同滨说,要让西方人理解、认同这种浸入东方人骨髓的文化、价值,需要作跨文化阐释。
要成为“给人以启迪的地方”
据介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湖文化景观”,其普遍价值的承载要素包括六个方面,即:西湖自然山水、依存与融合于其间景观格局的“两堤三岛”、题名景观“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呈现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色。
ICOMOS对西湖的最终结论中,认为:“西湖更应该被当做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
西湖由古泻湖形成,相关专家介绍,这样的古泻湖,不仅在芬兰、在全世界就有成千上万。而西湖又与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不同,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游客,并没有可以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的东西。
显然,要成为“给人以启迪的地方”,需要对积淀在西湖美景里的文化的诠释。例如,怎么让外国人理解、向他们阐释既没有断裂、也没有积雪的“断桥残雪”?在他们看来,只是一条宽敞马路的白堤、苏堤,如何能与白居易、苏轼联系起来?如何向他们解释“梅妻鹤子”的隐逸文化,成精的白蛇为什么会是爱情和美好的化身?
“要有对西湖核心价值与美学内涵的有说服力的、系统的精准传译。” 王水法说。
“申遗成功,最大的帮助是将带动欧美客人入境旅游。”旅游界人士认为,世界遗产提供的文化卖点,将对杭州旅游形象的包装有利。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杭州一直努力地向国内外游客介绍西湖。多年来,杭州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描述西湖、概括西湖特征的最佳主题词,从“美哉西湖”到“烟雨江南”,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词句。
许多专家认为,西湖的申遗成功,无疑使得西方社会更加关注杭州西湖,并试着去理解西湖的文化内涵,但怎么引导来自西方的旅客,穿过西湖山水,让他们的目光停留在那些积淀的文化遗存上,感受其意境,从而发现其对于这个民族的文化意义,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
杭州文史专家、西湖申遗专家组成员王其煌认为,向他们“诠释”中国山水美学所特有的“诗情画意、题名景观、天人合一、隐逸文化”等东方传统文化理念,有效地传播这种理念,让世界读懂西湖,“单单介绍景点肯定不成,还需要讲述历史。”本报记者 董碧水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