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葵
自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品格;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以忘我的精神投身于伟大的建设事业中,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又闪现了新的时代的光辉。这些在戏曲舞台上都有生动的反映。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就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其中就出现了许多共产党人的形象;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戏创作受到更大重视,题材范围不断扩大,艺术探索逐步深入,其中,共产党人的形象更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心。通过共产党人形象的塑造,弘扬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并推动了艺术上的发展创新。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各地方戏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当家做主新生活的现代剧目,特别是反映了妇女的翻身解放。如评剧《刘巧儿》、眉户《梁秋燕》、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等,把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在这些戏里,那些普通的群众,特别是曾经受到严重束缚的妇女是戏的主角,但戏中的专员、区长、妇女主任等人物,在改变主人公命运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8年出现了编演现代戏的高潮。那时在创作题材上有两句话,叫“回忆革命史,歌颂大跃进”。历史证明“大跃进”更多的是体现了“左”的思想,因此这一时期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除《朝阳沟》等少数剧目能够保留下来之外,很多作品都被历史淘洗掉。但表现革命历史的许多作品,如豫剧《刘胡兰》、评剧《金沙江畔》、锡剧《红色的种子》、沪剧《芦荡火种》、粤剧《山乡风云》、京剧《红灯记》、《节振国》、《八一风暴》、《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则在艺术上取得新的成就。戏中的主人公都是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对敌斗争中的大智大勇。
表现新的人物是戏曲艺术革新的推动力量。而塑造共产党人的形象,对戏曲艺术家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传统戏的主人公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传统的表演手法和风格与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精神素质是相适应的;新时代的人物与他们有根本的不同,不能套用传统的表演手法,但又必须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段,在舞台上体现出戏曲的美,这就需要进行创造。
在早期的现代戏中,曾出现过套用传统手法因而表演显得滑稽的例子,后来人们引为笑谈。50年代初期,演干部的演员不知手应该怎样动作,只好放到裤兜里,人们开玩笑把裤兜叫“防空洞”。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后来演现代戏中的人物,就逐渐自如起来,不但“像”,而且能体现戏曲的神韵,戏曲的美。不但能演农村的支部书记,也能演工人和解放军战士、军官,如《红灯记》中的李玉和,《节振国》中的节振国,《金沙江畔》中的政委,《智取威虎山》中的参谋长等人物。这中间有艺术家的艰苦的创造,如最早扮演《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演员李少春就讲过,他为了演好李玉和,就认真研究借鉴传统戏中许多英雄人物的表演手段,结合对新的英雄人物的体验加以化用。这些戏推动传统戏曲走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戏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共产党人的形象在舞台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打倒“四人帮”后,戏剧家们以深厚的情感创造了一批表现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越剧《报童之歌》、《三月春潮》,京剧《蝶恋花》、《南天柱》,秦腔《西安事变》等,生动地塑造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杨开慧、陈毅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艺术家们努力探索,克服了领袖人物能不能唱,能不能唱地方戏等难题。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革命历史题材在艺术上又有新的拓展。楚剧《虎将军》、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京剧《华子良》、越剧和粤剧《刑场上的婚礼》、《红色浪漫》、楚剧《大别山人》等表现了徐海东、刘胡兰、华子良、陈铁军、周文雍等英雄形象。这些作品更重视对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在艺术形式上也有许多新的探索。
在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共产党人的形象依然是最大的亮点。新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被迅速搬上舞台,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以及“村官”李连成等生活中的典型被转换为艺术的典型。这批戏的题材领域很开阔。从被称为“十品村官”的居民小组长(淮剧《十品村官》)到被称为“八品官”的生产队长(湖南花鼓戏《八品官》),再到县长(商洛花鼓《六斤县长》)等,从农村干部到杰出的艺术家(豫剧《常香玉》)、科学家(湖北黄梅戏《李四光》),其中有些形象具有很大的典型性。如川剧《山杠爷》中的主人公是堆堆坪村的支部书记,他热心为群众办事,对党十分忠诚,但头脑中却残存着封建专制思想,并缺少法制观念。这一形象引人深思。评剧《三醉酒》中的支部书记龙友则为了群众的利益忍受了许多委屈,但终能用正气和智慧抵制住不正之风。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在提高。舞台上党员干部形象的变化发展反映了生活的变化发展。
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戏曲艺术家在塑造共产党人形象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激情和灵感塑造了许多普通群众丰满的艺术形象。如《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智取威虎山》中的李勇奇,吕剧《苦菜花》中的母亲,湘剧《李贞回乡》中的古老三等,他们看到共产党真正是为人民谋幸福,因此用生命保卫着共产党人。这些群众的形象与共产党人的形象相映生辉。《李贞回乡》表现新中国第一个女将军在上世纪50年代回乡的过程中,对她从前认为落后的群众——她从前的丈夫有了新的认识,说明共产党人永远要向群众学习,要不断纠正可能出现的对群众的不正确的看法,这一主题在今天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戏曲作品必须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这样才能表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戏曲史的实践证明,塑造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是最难的。他们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但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四人帮”提倡的“高大全”“三突出”是反面的教训。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消解崇高,“反英雄”,无疑也是错误的。舞台上的共产党人形象的成功标志着现代戏创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证明了古老的戏曲艺术具有表现现代生活和塑造新人物的能力。我们相信,戏曲舞台也一定会塑造出更多共产党人的形象,使戏曲艺术更好地发挥鼓舞人民前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