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革命若干问题辨识:孙中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2011年07月25日 07:3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辛亥革命一直是学界研究和关注的一个重点。这里简单谈谈我对辛亥革命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胜利快、代价小”的特点?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辛亥革命肯定是很艰巨、很复杂、代价很大的,因为它是一场大变革。在一个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里,推翻绵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哪能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康有为曾吓唬革命党说:如果要革命,就要准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牺牲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颗脑袋。但是很奇怪——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打出第一枪,是1911年10月10日,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也就是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1月1日,这期间只有两个多月,就将共和制度建立起来了。既便从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算起,到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也就是17年光景。所以说,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

  另一个特点是代价小。武昌起义因为清军南下,革命党人保卫汉阳,打死了一些人。在湖北省之外,有8个省是靠武装起义打下来的,像湖南、陕西、江西、云南。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靠武装起义拿下的,另有5个省是和平独立。不过,8个武装起义的省,加上上海,也没有死多少人。湖南省起义一共才打死4个人:巡防营统领黄忠浩、长沙知县沈瀛,一个姓王的营级军官,一个姓申的秘书处长(总文牍)。有的省根本就没有打死一个人。所以说,辛亥革命的代价很小,并没有造成社会的大破坏,也没有出现大量流血牺牲的情况。

  辛亥革命为什么胜利那么快?

  辛亥革命之所以很快胜利,原因就在于清朝政府拒绝改革,已经人心丧尽。满洲贵族作为东北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残酷实行镇压政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权辱国,靠对外卖国、妥协来求得苟安,再加上它顽固、反动,拒绝任何实质性的改革,使得它的合法性丧失殆尽。

  这里我讲一件史事。1911年12月,孙中山从欧洲回到中国。那时,广州已经独立,广东都督胡汉民是孙中山的亲密助手。胡汉民劝孙中山不要到上海去,劝其留在广东练兵。那时,清朝政府已经将军政大权交给了袁世凯。胡汉民对孙中山说:对付袁世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武力跟他斗争。我们将兵练好之后一起北伐。但孙中山却对胡汉民说:你这个主意不行,我一定要到上海去、到中国的中部去,我不仅要去,而且你也要跟我去。你们大家都不信任袁世凯,觉得袁世凯阴险狡猾,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坏事,这是对的,但是我们要利用袁世凯,如果将袁世凯利用得比较好的话,那就比用兵打仗强过10倍。袁世凯将来也许会做坏事情,但是当他做坏事情的时候,他的统治基础已经不牢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再推翻他就会很容易。因而,孙中山没有留在广州,而是带着胡汉民到了上海,到了与清朝政府斗争的前线。

  此后的事情人们都清楚,袁世凯本来带兵进攻武汉三镇,打下了汉口、汉阳,但是他没有带兵过江,去进一步打下当时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的武昌。然后,袁世凯就派出谈判代表唐绍仪,到上海参加南北双方议和。同时,袁世凯又吓唬隆裕太后说:我们现在跟革命党议和是生路一条,跟革命党作战是死路一条。如果不跟革命党议和,那么将来也会像法国的那些贵族一样,被送上断头台。经过袁世凯又吓又骗,隆裕太后最后下了狠心,同意与南方议和。袁世凯为什么那么卖命地劝隆裕太后议和、接受革命党人的条件呢?因为革命党人使用了一条计策,即告诉袁世凯,只要帮助革命党劝皇帝退位,将来中华民国大总统就是他了。这样,袁世凯才选择让清朝皇帝退位。当时南北两方正在谈优待条件,革命党人说:如果清朝皇帝退位,将来还可以在北京的紫禁城里继续当皇帝,颐和园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每年还可以拿很多银子,继续过皇室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隆裕太后代替宣统皇帝,接受了议和条件。

  革命党人为什么没有“北伐”?

  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革命党、孙中山“软弱、妥协”,所以没有北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最初,革命党人确实是准备打到北京的,彻底推翻清朝统治,但是革命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钱。要北伐,第一要有几十万的军队,有几十万的军队,每天就得供给军队吃饭,除了开伙,还要发工资(关饷),还要许许多多枪支,还需要大量子弹。上海起义之后,南京还在清朝的统治下,当时统治南京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满洲贵族铁良,另一个是“辫帅”张勋。这两个人就是不投降,不起义,当时江苏的革命党和浙江的革命党组织了江浙联军,从镇江一直打到南京。这支打南京的队伍的钱是向日本的资本家借的,总算给部队买了枪和子弹,做了军装,将南京打了下来。但是,想要从长江一带打到北京去,没有大量军费怎么可能。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当时还在美国,他并没立刻从美国回来,到前线去指挥战斗,而是先到英国,然后去了法国,主要去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要求英法两国采取中立政策,不要帮助清朝政府。这一点,英国和法国政府同意了。第二件事是希望英法两国的银行、财团借钱给革命党人。这是孙中山的主要任务,他希望能从西方列强那儿借到北伐所需要的经费。英国的资本家、法国的资本家当然不会借。法国的资本家代表告诉孙中山:要我现在借钱给你是不可能的,等你成立了政府,而且这个政府得到国际承认,那个时候就将钱借给你。这样,孙中山在英国、法国转了一圈,一分钱也没有借到。他回到上海后,有记者就问孙中山:请问你这次回国带回了多少钱?孙中山回答说:我告诉你们吧,我可是一分钱都没有,革命依靠的是什么?革命依靠的是精神,我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当然重要,但是没有钱也不行啊,所以孙中山回国之后最主要的一件事还是借钱,筹备北伐所必需的经费。他又向西方的财团借,但是,当时政府还没有成立,还没有得到国际的承认,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我用企业做抵押,你把钱借给我。孙中山拿出来的第一个抵押品是汉冶萍公司,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孙中山要以“中日合办”的名义向日本资本家借钱。日本资本家觉得有利可图,同意借。可是一部分革命党人不同意。章太炎就说:我们革命本来就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利力,革命还没有成功,你就用汉冶萍做抵押品,怎么可以呢?孙中山向章太炎解释说:现在南京的周围有十几万部队,这十几万的部队每天要吃饭、要发饷,如果开不了伙、发不了军饷的话,军队是会哗变的。但是,孙中山这样向章太炎解释,也没有用,“中日合办”汉冶萍的计划就吹了。后来,孙中山又想用当时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招商局做抵押,也没成。最后,孙中山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再向日本人借,条件是将满洲租给日本,向日本人借1000万。孙中山表示,有了这1000万,就能打到北京,将共和的坚实基础建立起来。日本人早就对满洲不怀好意,几乎要签字了,但是日本的陆军大臣不干,他说满洲本来就是日本1904年在日俄战争中的战利品,根本就没有必要用钱去租。所以,这次借款计划也吹了。

  由此可见,孙中山是在逼得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接受议和条件,同意南北议和的。他想:还是采取原来的策略,先让袁世凯上台做民国总统。假定他将来要干坏事的话,再推翻他,到那时推翻他会很容易。南京临时政府最穷的时候,国库里有多少钱呢?胡汉民有一个回忆:南京临时政府最困难的时候国库里只有十块大洋。靠这十块大洋怎么去北伐?怎么打到北京?不仅打不到北京,靠十块大洋,南京临时政府这个国家机构都没有办法运转。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两个月,就欠了一大笔债,最后这笔债是袁世凯还的。袁世凯一当上临时大总统,就向外国借钱,外国资本家看中了袁世凯,就借了。他从中拿出一部分给南京临时政府还债。

  我讲这些是想说明:革命党人没有北伐,不是孙中山不想北伐,不是过去所讲的所谓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是因为没有北伐所必需的资金。孙中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袁世凯妥协的,主要就是由于财政困难,孙中山称这个做法叫“先成一圆满之段落”。就是说,先推翻帝制,将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起来,其他的事情以后再做。历史证明,孙中山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后来袁世凯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只当了83天,1917年张勋复辟,只复辟了12天,所以最后的胜利者还是孙中山。

  辛亥革命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何不同?

  通常讲辛亥革命,往往把它与西方对比,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我认为,这个看法未必全面、准确。辛亥革命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至少有三点不同。第一,这次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第二,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成为半殖民地,国土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这次革命第一个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要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第三,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反对的敌人,一是专制制度,一是封建贵族,但是当西方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很快就发现背后站着一个新的敌人,即早期的工人阶级。由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剥削很残酷,所以工人运动产生了、罢工产生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提出来了。辛亥革命发生时,西方已经提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已经先后成立,工人运动已经兴起,因此孙中山指出:不应该再走西方的道路,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毛病。

  有一件事我们过去不清楚,这些年发现了新资料。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之前,曾经到比利时去了一趟。孙中山去访问当时的第二国际领导人。双方见面后,孙中山表示:第一,我要参加第二国际,第二,孙中山成立的党,要成为第二国际的成员。而且,孙中山还表示:我们中国的革命要学习西方革命的优点,克服西方革命所产生的种种弊病。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我们过去也不太知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于1915年给第二国际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英文写的,现在还保存在第二国际的档案里。他要求第二国际赶快派专家到中国来,“帮助我将中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请注意,孙中山这封信是1915年写的,那时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没有发生呢。

  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持什么态度?

  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8个字:“取那善果、避那恶果”。将好的果实拿过来,恶果要避开,这是孙中山在1905、1906年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由于当时西方世界的贫富悬殊现象已经很突出了,所以孙中山讲的“避那恶果”,主要就是不要将西方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拿过来。后来,孙中山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一是社会主义,一是资本主义。孙中山说:我要让推动世界发展的这两种进化的力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为用”。也就是说,资本主义要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要学资本主义。孙中山还说:我要用外国的资本主义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不愿意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特别是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他同时又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优点。

  孙中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还有一个思想过去可能也不太被注意,这就是他反对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孙中山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要“师其意”,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用其法”。孙中山说:马克思主义只有在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才适用,列宁在俄国搞十月革命,开始搞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搞了两年搞不下去了,所以才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孙中山说:俄国社会发展程度要比中国高很多,如果俄国这样的社会发展程度都没有资格实行马克思的办法,我们中国怎么有资格呢?于是,孙中山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要“师其意而不用其法”。孙中山很明确地说过:在中国要用民生主义。他还有一句话说:我的民生主义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我们过去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根据俄国的国情,在俄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俄国问题的一个创造。如果我们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能够给予比较高的评价的话,那么,我们怎么来评价孙中山所说的“我的民生主义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呢?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在从事中国革命的时候,是力图基于中国的特点,同时又希望它的改革方案适合于中国的国情。所以,我认为,他是既反对资本主义,同时又不主张全盘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是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20世纪时代色彩的一次革命。孙中山希望走一条和西方不一样的新道路,当然这条路他没能走完,就过早地去世了。 杨天石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