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日记中的阎锡山:喜欢思考 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2011年07月26日 08:12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历尽曲折,阎锡山的日记终于出版了。从1952年它浮出水面,岁月已翻过将近一个甲子。

  作为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阎锡山记日记的习惯颇奇特,他几乎不记事,而是“不记事而记事之理”。他以为:“记事是主观的,记理是客观的,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给人类贡献准绳。”

  于是,整整16本,都是各种各样的“阎氏格言”,文白间杂,有时寥寥数笔,有时却能写上一两千字。

  “不慎于初,必悔于终”,“跳出陷阱,始可以入坦途”,“柄不在手,转不由己”,“物质过乏则朽志,物质过量则放志”……对于这项用不同的语言来重复前人智慧的工作,阎锡山干得乐此不疲,从1931年到1938年,每日不辍,以后因战争形势吃紧,才有所松懈。

  在日记中,既有对资本主义评价等玄远命题,也有生活中的俗理,甚至还有山西土话“做甚悟甚”。

  立德立功立言,这是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阎锡山显然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那么,在日记中,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阎锡山?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它的价值何在?

  为此,《北京晨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茂盛,李先生曾在山西省党史研究室工作多年,很早就接触了这些日记,并为它的公开出版做了许多工作。在他看来,这一文献不论是对研究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和民国山西史,还是对研究阎锡山本人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份没带走的日记

  阎锡山的日记分正本和副本,留在大陆的是正本,他逃跑时很匆忙,飞机上空间有限,所以没拿,而副本在他秘书手中,被带到台湾。

  这份日记从1931年记到1946年,阎锡山后来也写日记,并在海外出版,比留在大陆的内容要多。

  阎锡山每天早晨起来,利用吃饭前的时间,一边洗脸,一边向秘书口授日记,主要是谈感想,记录在宣纸装订的本上,很精美。

  太原解放后,这些日记被省公安厅保存,当时工作重点是镇压反革命,它被当成重要档案,其实里面没记录与现实相关的内容,否则阎锡山走的时候,早将它销毁了。但在当时的氛围下,也没人敢过问这件事。直到1952年被发现,保留在省公安厅档案馆,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王世英批示:“作个注释,以为以后研究历史者之佐证。”

  然而,“注释”工作一直没能进行,在当时人们的视野中,阎锡山是反动人物,不敢碰。“文革”期间,这件档案得到保存,但知道的人已不多。

  阎锡山说话隐晦

  改革开放后,这些日记转交省委相关部门保存。1986年,李蓼源先生多方奔走,他曾任阎锡山的秘书,但是小秘书,后投向革命,曾因“共党嫌疑”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他就注释日记一事请示当时的省委书记李立功,得到支持,便集中了多位专家,成立办公室。经过2年努力,于1988年10月注释完成,却无处发表。1991年10月26日,薄一波同志指示:“阎已是历史人物,看看他的日记,不难想到他的为人。”这样才内部印刷了一批。

  随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来,蒋介石、张学良等人的日记在大陆先后公开出版,今年,阎锡山日记也终于获准公开出版。

  蒋的日记中,“反共”的言论比较多,相比之下,阎的日记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甚至连当时国民党常用的“共匪”、“毛匪”等骂人字眼,阎锡山也一概不用,最多只是记一笔“毛泽东扰进”。

  这与阎锡山教育背景有关,他从小受儒家影响教育,有很深的程朱理学的功底。在日记中,他对国民党中一些同僚也提出批评,但都非常隐晦。

  喜欢思考的人

  从日记中反映出来的阎锡山,是一个很爱思考的人,识大体。这么说,似乎有为他吹捧的嫌疑,但这是事实。

  比如1936年8月31日,在抗战前夜,他在日记中写到国家危亡时,越危机就越应该去救,“国识”必须在国家生存需要之前,如果在之后,则国家就危险了。

  1934年,日记中记下了给蒋介石的信,他帮蒋出主意,说了很多个人感悟,劝他痛下决心,他说因为你是元首,所以我对国家大事的认识,应该告诉你。

  阎在日记中说:凡事都有该不该,是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该什么,是什么,能什么,一定要搞清。

  在日记中,“誓为人类抱不平”这样的话很多,他很少说套话,都是根据别人的思想,经过自己一番思考后,转换成自己的话说出来。比如“财产是身外物,易于失靠。技能是身上物,身在即有。人生当重技能,”,“大错成于渐,大病成于微,大患成于细,大富积于零”,“恭维我者,有损于我。责备我者,有益于我。积损则凶,积益则吉”,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在大的是非方面,有一定坚持。

  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日记中,阎锡山对资本主义颇有批判,1933年5月16日,他说资本主义制度罪恶有三:一是强盗,二是杀人,三是扰乱。以后他到台湾,在日记中更称资本主义有七大弊端。

  阎锡山读过马克思的书,但他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发行股票等没有实际价值,必然带来通货膨胀。

  1934年3月,他说金银代值有四大弊害:一是违背了生产越多,则生活越优越的原则;二是违背为生产而劳动的原则,结果是不贵劳动反贵金银;三是违反劳动提高人民生活的原则,因金银数量有限,一旦劳动量超过它,它反而会抑制劳动;四是违反了国际通过贸易互助有无的原则,易开启战端。

  阎锡山的这些思考不是没有理由的,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所以阎锡山说资本家毁灭了物质,让劳动者因贫穷不得不在被剥削之余,又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杀人工具。

  阎锡山认为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发行“物产证券”,即根据生产量来决定流通量,有一元钱的产品,才能发行一元钱。后来到台湾后,他也一直坚持这个观点。

  在今天看,他的这些看法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学常识的,他虽然曾赴日留学,但主学军事,对新思想了解不多,虽然很好学,但在观念中难免有不少糊涂之处。

  阎锡山同意按劳分配的原则,在日记中,他一直歌颂劳动,认为劳动创造收入,类似的话他说了很多。

  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人生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

  他自幼学习儒家,深谙程朱理学。后来考上武备学堂,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参加了“铁血丈夫团”,武昌起义后,他发动了“太原起义”。

  军阀混战时期,他提出“保境安民”,推行“六政三事”,为山西营造了近十年持续发展的环境。北伐时期,他兵出河北,在北伐四集团军中获利最大,占据地盘最多。但后来的中原大战,又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旅居大连,不断反思,并开始写日记。

  “九一八事变”后,他提出“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的口号,制定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修筑铁路。

  抗战初期,阎锡山选择了“联共抗日”的政策,最早建立地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带头捐款,先后组织了平型关、忻口等战役,虽然都失败了,但还是干了一些有利于民族抗战的事。

  然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他看到大片领土陷于敌手,山西能够保存的地盘,又多在共产党军队的控制之下,而自己不论是实力还是威望,都无法匹敌,感到“生存”受威胁,产生了动摇,转而扶旧抑新,甚至发动了“十二月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阎除了被迫进行了“晋西大保卫战”之外,基本上采取了保存实力、避战待机的策略。

  在他的日记中,可以曲折地反映出一些历史的细节,以及他思想转变的轨迹。

  值得重视的抗战文化

  《阎锡山日记》公开出版,我认为有两大价值。

  首先是史料价值,虽然他的日记写的都是感想,但人只有感于事才能发于情理,可以根据当时事件发生的背景参照阅读,此外日记中也记录了一些具体事情,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我们解读历史的重要佐证。

  第二是文化价值,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抗战存在着抗战文化,这个文化有统一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其中的内涵,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研究。

  阎锡山毕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山西统治时间长,此外他很有特色,也做过一定贡献,对此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实事求是地说出来,也无妨。陈辉/文

  李茂盛

  1956年10月生,山西省沁水县人,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区域经济史研究,现任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兼任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